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改革前沿: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改革回顾

      2021-11-16       

承前启后 锐意进取 开创学院发展新局面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改革回顾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上溯至1937年创建的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1952年并入天大,至今已有80余年。学院下辖建筑学系、城乡规划系、风景园林系、环境艺术系,还包括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和建筑构造科研室。学院师资队伍力量雄厚、业务素质高,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教学改革、科研及生产实践项目,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国内外建筑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建筑学院系馆立面图 彭一刚先生设计


重视教学常抓不懈

教精学优独树品牌

学院十分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进行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教学成果。多年来,全院教师开展了多方面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修订了本科、硕士、博士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培养过程管理体系框架,进行了全英文课程体系的扩展深化。“建筑学专业”教学团队获得2019年“天津市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该学院学生在参加的国际、国内重大设计竞赛中屡创佳绩,几年来获得了百余项奖项,在国内同类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

把握机遇——学院借助国家“双万计划”、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的发展机遇,通过新工科教改项目、一流课程培育、通识课程、思政课程等,积极谋划专业发展的渠道和路径。建筑、规划专业完成了一流本科3年建设目标规划书;2020年获批国家级虚仿项目2项、国家级一流课程1项、省部级一流课程6项。

学院推进本科教学的内涵建设,以学校新工科平台和天津大学建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推进建筑构造实验室和数字化建造实验室建设,以孔宇航老师为负责人的“基于产教研融合的建筑行业国际化设计人才实践平台探索”项目获批第二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获批天津大学院级新工科平台建设项目、项目式教学改革项目6项;申请国家专项修购项目支持实验教学设备并投入使用;完成了天津市教改项目申报和天津市优秀教改课题申报。

发展优势——学院结合学科优势梳理战略发展路径,充分利用传统优势和新生优势培育系统的发展策略,通过专业交叉和互补培育新的增长点,拓展教学资源。

学院成立了在线授课专家指导组,为全体网络授课教师开展培训并解答问题;针对建筑类设计课教学的特殊性,发布了《建筑学院设计课线上授课指引》,规范教学管理,引导教师做好预案,提高教学效果,保障疫情期间教学工作零差错。

学院研讨申报本研贯通试点,完成了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本研贯通培养计划;完善了大类设计课程小组评价制度,确保评价的完整性、公平性,保障了建筑类专业分流工作顺利完成;配合人事制度改革参与制定教学绩效考核办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了教学数据监测系统,对全院教学相关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

打造亮点——学院关注教改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困难、务求实效;精心培育形成成果,步步为营打造亮点。

学院传统优势教材《建筑美学》《公共建筑原理》《建筑经济》等完成了再编工作;《建筑学概论》等一批“十三五”重点规划教材已于2020年底完成了出版工作;《建筑类型学》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获批“十四五”规划教材37部,名列国内建筑院校前列。

突出特色——仅2020年一年,建筑学院师生在中国建筑新人赛、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成绩位列全国第一;在海峡两岸TEAM20毕业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获得密斯凡德罗基金会青年学子奖(YTAA)亚洲区第一名;首届中国绿建设计竞赛、天作奖等设计竞赛均取得了全国最优成绩。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了国内外学生竞赛屡获殊荣,充分体现了建筑学院教学“以本为本”、教精学优的传统,也体现了学生们对建筑设计的热忱。未来,天大建筑热衷教学、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传统必将在一代代的年轻教师和学子身上发扬光大。

学院还积极参与学校各项工作,在工作中突出建筑学院特色,为学校整体工作增添亮点,在此过程中探索建筑学院的教学文化和设计文化,形成了天大建筑品牌效应。

适应新工科建设理念

构建研究生教育体系

建筑学院自2018年进行了新一轮建筑学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调整,旨在进一步转变沿承自传统建筑学培养的教育体系,探索同当前学科领域前沿紧密结合、同新工科理念相适应的建筑学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体系。

优化专业型硕士课程内容,同行业前沿形成紧密衔接——学院积极引入校外实践教学资源,聘请国际职业建筑师、一流建筑院校教授及国内优秀职业设计师主持研究生设计课程;同时聘任崔愷、李兴钢、周恺3位建筑大师作为专业型硕士导师,优秀学生入学后即可进入大师工作室进行硕士阶段学习,在优质实践环境中培养专业人才。


2020建筑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


结合科研创作平台梳理学科课程模块,围绕主干课程构建课程串体系。——学院以学科内科研基地为教学科研资源支撑,构建跨学科课程模块:针对专业型研究生构建《建筑理论》《设计研究方法》和《构造技术》3个专业必选理论课程模块,及《建筑理论与评论》《可持续设计》《城市设计》《数字化设计》《遗产保护设计》《世界建筑文化》《建筑实践》7个专业选修理论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强化前沿理论、设计方法论与技术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并为学生提供专业方向探索的理论支撑与学科前沿及跨学科引领,为学生职业生涯个性化发展与创新性探索提供了知识保障;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同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的支撑关系。模块内课程结合研究生建筑设计形成课程串体系,理论与设计课程同步开设,课程内容相互渗透、相互支撑,课程成果进行综合评定考核。

学院研究生教学改革后,两类型硕士分别围绕其各自主干课程构建特色课程模块和在此基础上的课程串体系,形成了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差异化培养框架。

推动国际化教学,构建国际化专业型人才培养体系。——自2012年起,学院建立了全英文建筑学硕士专业,面向全球招收国际留学生。学院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设计、理论(核心与选修)、实践、研究专题和毕业设计(论文);授课教师以学院教师为基础,同时引进高水平外籍客座教授讲授特色课程;现已建设了22门全英文理论课程,其中2门全英文精品课程,并培育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英文教材。近年来,学院招生人数持续增长,生源质量不断提高。

专业型研究生毕业设计改革。——该学院专业学位培养的毕业方式同国际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式接轨,转变了原有的学术型研究生的撰写论文单一毕业方式为毕业设计与论文相结合的毕业方式;全新构建了面向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管理体系,聘请了国内一流建筑院校教师、知名执业建筑师作为中期及终期答辩环节评审,实现了学生毕业设计完成进度与质量的双管控。

精心组织优化服务

科研工作跨越发展

完善科研组织构架,深化科研服务职能。——学院成立了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部,主要职能包括组织科研工作,服务科研团队,促进科研项目信息汇总、项目培育、合作拓展。

明确科研发展目标,实施科研提升计划。——学院从青年教师的科研提升能力、布局重大项目申报、组织科研方向凝练、引导形成若干跨学科合作团队方面入手,实施了科研提升计划,积极推动科研平台及教授团队的协同合作。

学院邀请了国际一流建筑与城市领域学者举办了建筑学院大师讲坛,并面向公众进行直播,累计观众超过两万人次,增进了学院网络平台的学术影响力;多次开展国际、院校间交流合作,举办并参与第五届中澳全球城市区域国际会议、建成环境专项国际讲座、欧洲规划院校联合会年度大会、国际中国规划学会年会等,提升学院老师学术水平,主动扩大学术影响力。

学院现有1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国家级二级学会平台、1个天津市一级学会平台和各省部级平台和实验室;通过学术交流会、重点实验室汇报展、学术论坛、高端论坛等形式活跃学术氛围,实现科教融合,推动新工科教育发展;初步整合院内资源形成科研团队,凝练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可持续建成环境”“韧性城市”“数字化建造与设计”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主攻方向;积极对接校内资源,形成跨学期合作网络,培育国家级科研平台。

学院的科研水平和经费数量逐年稳步上升,2020年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涵盖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个类别的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成果获“中国智库索引CTTI智库优秀成果奖”,无障碍通用设计研究中心成果入选“全国首次无障碍设施设计十大精品案例”。

科研服务社会,多项校地、校企合作落地。——学院建筑历史研究团队潜心工作、持之以恒,聚焦中华传统文化复兴,服务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于今年9月在故宫博物院开幕。王其亨教授和何蓓洁老师负责西雁翅楼展厅策展工作,解读了明代紫禁城建设理念及建筑工程技巧,受到了观众广泛好评。北京市文物局与天津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北京古建筑研究院在天津大学揭牌成立。该举措进一步整合了天大遗产保护力量,树立了京津冀地区遗产保护领域合作典范。


彭一刚先生手绘图


学院与自然资源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签约进行战略合作,更好地推进了“多规合一”,即改革后的规划学科建设;完善了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携手培养新型的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天大-天一-腾讯战略合作持续推进;雄安研究院未来城市研究中心落地。

学院设计实践多次获各类奖项,包括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三等奖,天津市海河杯优秀勘察设计奖等多个奖项。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学科影响不断拓展

学院十分重视专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国际化,与海内外许多知名学府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长期开展师生互访、联合培养、学生作业交流、联合教学和合作科研项目等活动;每年都有师生派往国外知名大学学习深造。天津大学与法国波尔多国立高等建筑景观学院合作举办的建筑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是学校唯一一个本科阶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建筑学院年均派出3个月以上的长期交流学生百余人,年均招收留学生50人左右,并接受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和交换生;生源结构和质量进一步提升,留学生在校人数超过120人;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设计工作坊20余项,学院参与国际工作坊的学生超过200人。

为更好提升建筑领域学科国际影响力,学院成立了国际交流部;制定学科发展需求的教师研修与学生交流计划、海外领军人才引智计划以及与国际高水平机构联合办学和联合科研计划;完成了对建筑学QS世界排名前50的重点高校的交流访问;进一步对标国际化与双一流建设,并积极开展建筑领域的QS世界排名提升工作;建立了学院信息传媒中心,充分运用新媒体等各种宣传手段,加大学院在海内外的宣传力度,增强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学院创办了《当代建筑教育》双语国际期刊,积极开展建筑学科国际同行评议,2019年10月邀请了8位国际一流建筑院校的教授、院长、知名期刊主编等担任评委,开展现场评估,反馈报告充分肯定了学科的建设水平和战略发展计划,并提出达成国际一流学科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2021evolo摩天大楼竞赛 全球第三名


学院牵头的天津大学联队参加了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的作品“R-CELLS:一生的健康生态住居”,2021年6月亮相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参加首展,9月在张家口落成,9月登上央视《开讲啦》栏目。R-CELLS建筑借鉴生物细胞自组织、自适应、自循环及多样复制的特点,以正能源、全循环、零排放为技术目标,建造成“一生的健康生态住居”。


参加太阳能十项全能比赛作品


2021年3月4日,QS发布了2021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全球1400所高校的13000多个大学项目参与,涵盖51个学科/领域。天津大学在建筑/建成环境领域位列第50名。

队伍建设加大力度

引入学界高端人才

学院重视人才工作,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建筑学院人才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教师人才发展策略和考评体系,提高教师队伍国际竞争力。

学院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为双聘院士;引进了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UCL的康健教授兼任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引进了天津市勘察设计大师、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黄晶涛教授,天津市劳模、天津市园林规划设计院原院长王洪成教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专家、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朱玲教授等全职加入。学院还积极培育了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并开展了海外高水平人才的调研和联系工作。目前该学院教师约10人在重要国际组织任职;派出教师100多人次赴海外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成立了崔愷、周恺、李兴刚3位大师工作室,推动产学研合作。学院日籍教授青木信夫因工业遗产保护领域的杰出贡献被授予201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王其亨教授做客央视《国家宝藏》《开讲啦》等节目;党睿老师获得2020年度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成为该项目设立以来建筑学领域的首位获资助者。


样式雷团队参加《国家宝藏》节目


学院完成了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制定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岗位评聘改革实施方案》及新的绩效评定标准;对于学院岗位评聘、英才岗位评聘进行了详细的制度化规范建设,并通过学院各级委员会与教代会付诸实施;通过北洋科学家论坛积极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引进了数名教师及博士后,为学院发展储备基础力量;成立了以崔愷院士为主任、知名校友为成员的天津大学建筑教育学术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研讨会,为学院的发展和学科建设献计献策。

由崔愷院士主持设计的天一建筑馆——原学二食堂改造项目完成了基建工程;原水利馆建筑用房完成了分配工作,解决了教师科研用房问题,同时新增教研面积近3000平方米。对接学校“十四五”学科发展规划,学院将充分利用水利馆可开发空间,整合建筑、建工、环境工程及智算学部等学科,联合天一建设集团、腾讯科技有限公司、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开发建设“AI城市与智慧建筑创新中心”(25000平方米),该项目将打造成全国教育领域智慧校园。

在全院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未来,学院发展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进一步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做好迎接更大挑战的准备。学院将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以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统筹协调、高效服务的实际行动,开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新局面,为学校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建筑学院供稿)

(本版刊登于2021年11月15日《天津大学报》第4版 责任编辑 李丹 学生编辑 刘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