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没有围墙的教室 以开放的格局培养未来创新人才

      2021-11-30       

打开教室的围墙,打破学科的藩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通过改变教学环境,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开放的平台上,以开放的格局培养未来创新人才。

文/ 赵晖 摄影/刘延俊

这座教学楼上下两层,4000平方米,四个专业、三个年级,几十个班,班与班之间没有一面隔墙。

在这里,学术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可以在空气中自由流动。

在这里,学生可以穿着睡衣看着窗外的风景发呆,也可以衣冠楚楚面对上百人发表演讲。

在这里,课余的时间会响起钢琴声,合唱声,快闪不知什么时候就不期而至。

在这里,每张桌子都能看到窗外的风景。

这里就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新启用的教学楼——北馆。

学建筑需要开放的视野,也需要更多元的交流。

北馆建筑主体的设计者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优秀校友、建筑学院教授崔愷院士,根据“开放”的教学需求,北馆的教学空间只有廊柱没有围墙。

一座教学楼就是一间大教室。在这里学习的学生虽分属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却能实现零阻隔交流。

离入口最近处是三年级,低年级的学生要经过高年级的教室才能到自己的班,每天路过耳濡目染,也是学习的过程。

三年级评图,一二年级路过,就会在喜欢的图纸前面停留、学习。

三年级学长要完成模型,就去楼上找一年级的学弟学妹帮忙。

课堂学习时间、内容都有限,不同专业、年级的朋辈交流能让学习不断扩展宽度与广度。

教室内的家具设计处处体现老师们的良苦用心。教室没有围墙,用家具做分割, 高柜1.6米,让每个空间有相对独立的围合感,站起来就能看到隔壁,坐下来就是相对私密的空间。大空间之中的小分区,家具高度只有1.2米,能让所有同学坐着的时候也能看到窗外的风景。

建筑跟其它学科不同,它是项目式的,一个项目往往涉及建筑、规划、风林、环艺等不同专业的知识,也许还会遇到跨学科的知识。多专业的学习与训练便于项目的完成。

建筑学系、城乡规划系、风景园林系、环境艺术系,四个系,三个年级,大家在一起。

隔着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墙没有了。

跨专业就是隔个桌子的事,站起来打个招呼就能跨专业交流。

桌椅也是老师们精心设计的。

书桌比普通的书桌高了5厘米,这5厘米带来的是行为模式的认知区别。坐在这儿不仅能让学生的背挺得更直,还能帮学生提气半口气。一坐在这儿,身体就知道——这里是学习的地方。

教学楼四壁还设置了许多可以涂鸦的金属白板,这些白板不仅能让你抓住随时可能降临的灵感,累了、烦了还可以用来解压。二楼的钢琴是合唱队赢来的,会弹的、想弹的可以随时弹奏一曲,想唱就唱,来个快闪,当然!必须!得是课余时间。

没能挤进北馆的毕业班,去了由水利馆改造的“西苑”。这里是天津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旧址。在这里能“跨”空间更大了,从跨专业到跨学科。

旧厂房改造的毕设大教室右边是新工科教学平台——建筑构造实验室、数字化建造实验室,左边是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

斗栱、角梁之间,有一扇锈迹斑斑的铁门,推开这扇门就能走进建筑史的研究世界。与古色古香的想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这个登上国家宝藏舞台,因为深耕“样式雷“图档而出名的研究所,充满了现代科技感。

一进门就是VR/AR实验室,带上眼镜就能进入虚拟世界,不仅能穿越千年进入各个时代的历史建筑,还能采集人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生理数据,为以后设计不同的(舒适、威严、温馨……)的建筑空间积累数据。

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中不仅有学建筑的学生,还有学计算机、自动化、材料学的学生,甚至还有学管理的。实验室,一侧是古色古香的各种建筑构件,一侧是现代化的分析仪器,中间一张长桌跨越千年。

本以为会现代感爆棚的新工科平台,在一堆工业设备中间最抢眼的是新中式木结构建筑模型。在这个平台上生发出的是“可持续建成环境”“韧性城市”“数字化建造与设计”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向。

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泡教室,没课也有很多同学穿着睡衣,踢着拖鞋到教室学习。

“在这里随时可以到天台上仰头盯着天空发呆,可以盯着窗外的红叶椿刷刷掉叶子。”

“最大的收获是交流,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思想碰撞随时都能发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这里学习效率提高了不少,还能涨见识。”

教学环境改变的背后是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中国高等教育正在从标准化、知识型教育转向个性化、创新型教育,建筑师的角色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被动型、单一化的工匠转变成主动型、综合化的设计人才。

即有广博的知识面,又有相当的知识深度的T型人才是未来社会更需要的。打开围墙,是要在一个更大的格局上,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创新人才。

(编辑 赵晖 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