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新媒体学院供稿)2022年1月20日下午,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以文化人,同心战疫”空中课堂顺利举办。作为天津大学空中讲堂系列的一部分,在本次讲堂中,天津大学新媒体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陆小华教授以“走向善于传播需要几步?——智能传播中的‘道’与‘术’”为主题,为校内外数百名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本次空中讲堂由新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赞主持。

在讲座开始前,陆小华和王赞对广大师生积极配合社区和学校的防疫工作表示感谢。他们提到,疫情发生后,新媒体学院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根据学院自身情况开展各项工作,以保障好全院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特别是留校师生的各项需求。疫情发生以来,新媒体学院众多师生加入到社区、学校的防疫工作,肖毅、张守信、卢嘉辉等老师积极参与社区的防疫志愿服务,朱子重、潘力铭、刘钊等同学积极参与学校的防疫志愿服务,为抗疫贡献了新媒体学院的力量,体现了新传师生的责任与担当。
在讲座中,陆小华教授从传播之变、传播之用、传播之策和传播之道四个方面讲授内容。首先,陆小华教授系统性地梳理了从传统传播到智能传播的发展变化,并讨论了传播科技的走向;接着,陆小华教授结合具体时事,介绍了传播在日常运用之外的一些特殊场景,包括学术传播、应急传播、国际传播等;同时,陆小华教授总结概括了经典的传播规律和运用方法,利用生动翔实的案例向参会师生们讲解传播中的“术”;最后,陆小华教授指出,传播之道在于谋势、基于善用,要深刻把握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以塑造态势作为舆论引导的目标和境界,同时要对传播工具及影响保持谨慎之态和敬畏之心,本于善意、追求至善运用新媒体,以主流价值观驾驭算法、治理算法,以中国立场、中国话语塑造中国形象。

在讲座之后,陆小华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有同学提出,当前新闻传播中存在报道形式大于报道内容的问题,如何在智能传播的场景中更好地将二者结合。陆小华教授指出,传播工具和手段的运用都只是发挥着辅助作业,应坚持以内容为本,优先考虑更具价值的传播内容。
针对如何平衡数据新闻报道中专业性和科普性的问题,陆小华教授认为,专业性和科普性并非是相对的关系,科普必须是专业的,而专业不一定是晦涩的。在数据新闻报道中,应从受众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角度出发,更好地体现专业价值。
最后,在回答“十四五”期间县级融媒体的发展方向问题中,陆小华教授提到,一是要提高传播内容与所在区域民众需求间的匹配度、吻合度;二是重视发现力,站在更高处挖掘所在区域值得对外传播的内容;三是注重服务性,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吸引更多用户使用平台。
(编辑焦德芳 郭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