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带渐宽终不悔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 天津大学原校长史绍熙
□ 王天友 薛冬阳
史绍熙(1916 年8 月19 日 ~ 2000 年9 月16 日),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燃烧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家;我国内燃机专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39 年毕业于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1949 年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生院毕业,成为我国第一位内燃机领域的博士学位获得者;1951 年6 月,他舍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次年在天津大学创建了我国高等院校最早设立的 3 个内燃机专业之一,并领导编写了我国第一套内燃机专业教材。史绍熙先生曾任天津大学校长,是我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史绍熙
知难而进 投身兴学
史绍熙,1916 年生于江苏宜兴,1939 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此后,他先后在西北工学院、四川铭贤学院和武汉大学任教。1945 年,他考取了公费留英学生资格,进入曼彻斯特大学研究生院深造。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且在研究工作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论点和概念,他被导师推荐直接攻读博士学位。1949 年,他从曼彻斯特大学毕业,成为我国第一位内燃机领域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并在英国威尔士大学斯旺西学院任研究员。1951 年6 月,他舍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
1952 年,史绍熙领导建立了天津大学内燃机专业,成为我国这一专业学科的创建者之一并亲任内燃机教研室主任。当时,学校没有教材,没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一切从零开始。史先生就组织翻译苏联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他从头开始学习俄文。先生接受采访时回忆说:“我从大学开始所接受的教科书都是英文的,可是我从没有翻译过英文书。我翻译的著作只有两部教材,全都是俄文的,就是在那时翻译的。”而这两部教材后来也成为全国第一套内燃机通用教材。
为使国内学者能够了解国际学术发展前沿和趋势,也让更多的外籍学者了解中国,他还努力争取举办了第18届国际内燃机会议。这是世界公认的内燃机科学技术领域中最重要的学术会议,向来都由欧美和日本等国主办,因此争取到主办权极为不易。作为开国以来国内举办的一次最大的专业性国际学术会议,在史先生的多方努力下,该大会组织得相当圆满,得到了国际内燃机学会理事长J.H. Wesselo 的高度评价,为中国内燃机学会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与时俱进 积极办学
自1951 年在天津大学执教起,史先生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他的办学思想。历史证明,对天津大学而言,史绍熙校长是学校卓越的开拓者和领导者。
一是确定了“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治学方针。1982 年,史绍熙把“双严治教”,即“教师治学严谨,对学生教学要求严格”规定为天津大学的治学方针和校风。多年来,天津大学一直坚持贯彻“双严治教”的精神,树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这成为了新时期天津大学办学的一大特色。
二是建立了综合培养的教育模式。史校长提出了学校向“综合性、研究型”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促使天津大学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学科设置的改革,并先后建立了理科学系和文科学系,将管理工程学系发展为管理学院。这些举措使得天津大学从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迅速向一所以工科为主,兼有文、理、管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迈进,为学校后来的顺利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确立了“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办学形式。他在任校长期间,积极促使天津大学和十几个省市、几十个企业部门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他的产学研合作思想在后来又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中国高校一系列科技园的建立。
四是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他在担任校长期间,积极贯彻对外开放政策,几年内,天大与世界上30多个国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同时,史校长还坚持结合我国实际,博采各国之长,使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始终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点上。
史绍熙校长的一系列办学理念和举措,为天津大学日后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为国家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借鉴,也为全国高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言传身教 严谨治学
1956 年,史绍熙成为我国第一批内燃机专业研究生导师,这是我国专家自己培养内燃机专业高级人才的开端。在我国建立学位制度后,他又被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
史绍熙一生都致力于内燃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他在执教的近50 年中,培养了大量人才。作为大学教授,他孜孜不倦地耕耘,先后培养了上千名内燃机专业毕业生。作为研究生和博士生导师,他培养出硕士生43 人、博士生75 人、博士后近20 人,桃李满天下,英才遍中华。作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和首席科学家,他为我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992年史绍熙(右)与年轻时期苏万华探讨“攀登计划启动会”
他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注重言传身教。他严于律己,每日从清晨5 点起就开始工作,每天坚持工作10 小时以上,不分寒暑。他崇尚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勤奋与探索;主张言必行、行必果、恪守信义。他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了众多的有用人才。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单位中的骨干,很多人已经成为教授、专家、博导和院士,他们继续沿着史先生走过的道路,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同时,史先生的这种做人和治学的作风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代的内燃机学子,直至今日,内燃机专业的学生们依然传承着他诚信、勤奋、钻研、严谨、创新的学习和工作精神,继续为天津大学乃至祖国的科学事业奋斗不息。
天津市有关领导曾在“我国内燃机领域奠基人史绍熙逝世10 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这样评价先生:史绍熙同志是一位教书育人的师德楷模,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他把一生奉献给了教育科学事业,奉献给了科技进步;不仅留下了珍贵的物质财富,而且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律己革新定水利 严谨治学育桃李
——记天津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舒扬棨
□ 于鑫平 张宏垚 王青
舒扬棨(1912 年6 月15 日~1993 年),江西于都人;1936 年从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1945 年赴美,在田纳西工程局、丹佛垦务局、陆军工程师兵团等多家单位担任水电工程师职务;1951 年起任天津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曾担任系副主任兼水利工程研究所所长,并兼任国家科委水利组成员、水电部水电工程检查组组长;曾作为代表出席了河北省及全国群英会;被选为天津市劳动模范;1979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等;出版有《水电站厂房动力分析》等著述。

舒扬棨
兴国利民伴终生
1912 年,舒扬棨出生于江西于都,后随父迁至北京生活,父亲是一名图书管理员,虽然给不了舒扬棨丰衣足食的富足生活,但为他打造了终日与书为伴的精神天堂。在小舒扬棨看来,饭可以不吃、书却不能不读,在他的房间里,除了床、桌椅、餐具外,唯一宝贵的物品便是他的书架。求学路上,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32 年,20 岁的舒扬棨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36 年,他顺利毕业。

舒扬棨(前排右)的全家福
大学毕业后,舒扬棨在位于祖国后方的四川省长寿县(今重庆市长寿区)龙溪河水力发电工程处开启了自己的水利人生。二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立即组建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同时在四川长寿设立了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当即调任舒扬棨为工程师。他投入到三峡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中,自此,舒扬棨与三峡结缘。
由于当时技术力量短缺,无法满足设计勘测要求,舒扬棨又踏上赴美之路。他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美国科州大学研究生院。不幸的是,由于战争和经济条件等因素,三峡工程计划被搁置,舒扬棨只得抱憾而归。但留美期间,他考察了美国多处水电站、大坝及船闸等水利工程,为日后中国的水利工程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之后的岁月中,即使身兼数职,即便年事已高,他也一直关注着三峡工程的进展。在舒老去世前一年,也就是1992 年,当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后,这位耄耋老人又一次将开发三峡数十年的艰辛历程向学生和助手们一一道来,并再三叮咛,一定要珍惜机会,积极参与三峡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建设工作。
置身科研勇创新
作为水利工程界的高级技术人员,科研工作是舒扬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1951年,他调入天津大学工作。自1957 年起,他主持成立了我国较早的水电站与水流结构抗震科研组,在水电站与水工建筑抗震及振动理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1959 年,舒扬棨参加了中、苏、朝、蒙、越第二次水工技术交流会。在交流会上,他发表了《溢流式水电站厂房的实验研究》《一种新型厂坝联合泄洪结构——挑越式厂房》等创新性研究的论文,解决了国内水电站的诸多实际问题。后来,该设计被电力工业部中南勘测设计院所采用,并在乌江渡水电站建设方案中实施。1978 年,这两篇论文均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也奠定了他在国内外水工领域的地位。
除了设计方案的创新,舒扬棨在水利工程中还大胆使用先进技术。在参与四川二滩水电站做研究工作时,舒扬棨将原本只有在精密行业里采用的激光技术引入到水利工程中,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经研究组改进后的激光设备在后期二滩的勘测工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79 年,我国通过美籍华人学者引进了一种有限元通用程序SAP5,舒扬棨注意到了这套程序,并联想到在水利工程的应用,从而将计算机运算引入到水利工程中来,获得了很好的收效。
水利工程科研创新的背后,凝结的是舒扬棨严谨认真的态度。他所有的设计方案,都是实验反复论证的结果。“舒先生非常注重实验结果,打一个比方,如果你的毕业论文中数据对不上,你根本毕不了业。”舒扬棨的开山大弟子王日宣教授回忆道。
1980 年,由于国内没有结构动力学教材,清华大学邀请美国结构动力学专家克劳夫授课,年近七旬的舒扬棨得到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学习,像年轻的学生一样在课堂上认真做笔记。“严谨治学,活到老学到老,治学无止境。”王日宣教授如是评价昔日的恩师。
桃李芬芳育英才
从1951 年调入至1986 年退休,舒扬棨在天津大学执教长达35年,并担任水利馆馆长、水利系副主任。在这30余年的从教生涯中,舒扬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一位共产党员为人为学为师的真谛。
作为师长,舒扬棨总是要求自己先做好一名学生,并在平时的生活中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关爱。1980 年在清华培训期间,舒扬棨遇到了自己大学时代的老师及其夫人,他先是向二人鞠了个躬,然后恭恭敬敬地喊了一声“师母”。当时,现场还有很多学者,当满头白发的舒扬棨向自己的师母问候时,在场的人们都不禁为他的尊师行为所动容。“年近古稀,又是教授,看到老师的夫人,就恭恭敬敬地叫师母,这种行为不是谁都能做到的。”每每谈到此事,舒扬棨的关门弟子李振富教授都不禁为老师的行为所感动。
带着这浓浓的师生情谊,舒扬棨曾为多带一名学生参加高水平专业会议增长见闻而将自己本可以享受软卧待遇的差旅调整成硬卧;也曾为了解决一个学生的因工作地点变化带来的家庭困难奔走于京津两地,几次和相关单位领导面谈沟通。对于舒扬棨而言,学生的事情便是自己的事情,只要学生有需求,他都是不辞辛苦,亲力亲为。于是,在学生眼中,无论是学术上的谆谆教导,还是生活中的关怀备至,都是舒扬棨深受他们爱戴的缘由。
为了祖国经济的发展和水工事业的进步,舒扬棨贡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经历了中华民族80年的沧桑巨变,其对水利工程事业的功业可谓硕果累累,成绩卓著。“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严谨治学”,是他从始至终坚持的行为作风和卓越品质。时至今日,虽然舒老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对国家的无悔奉献,对学术的无限追求,对学生的无私热情,都应该被我们永远铭记。
(学生编辑 杨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