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记者 朱宝琳)十年前,我曾有幸采访过余国琮先生,听先生从自己的童年讲起,一直讲到青壮年时代。先生身上浩气、朝气并存的“少年感”,和百年如一的赤子之心,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

作者在余先生家中进行“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采访

宣传部工作人员向余先生征求“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资料
2012年,我作为天津大学宣传部的一名年轻工作人员,参与到“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余国琮先生的项目之中。项目负责人是时任宣传部副部长宋雪峰老师,他带领我们梳理采访提纲,在每次采访前通过邮件发送给余先生。从2012年冬至2013年春,我们先后三次走进余先生的家中进行访谈拍摄。
那时余先生已90周岁。他记忆超群,思维清晰,孩提时候的经历仍能准确道来,上学读书过程中的故事更是历历在目,讲述起来生动可感。采集工程项目需要经历一次中期评估。评委根据采集到的资料,参考周总理对余先生的嘱托,建议我们就把十几万字的报告取名为“为争一口气”。
这“一口气”,是余先生百年岁月的生动注脚。
骨气。1938年秋,日军登陆大亚湾,广州沦陷。16岁的余先生随父母挤上小船逃往香港,出发不远即遭日本橡皮艇袭击。人们面朝下紧贴船板,一发发子弹擦过头皮。亲历国难,少年余先生骨气不倒,他坚定地选择了科学救国这条路。
志气。1950年夏,载有100多名中国留学生的美国游轮“威尔逊总统号”由旧金山驶往香港。已在美国学术界崭露头角的余先生阔别恩师、谢绝厚禄,以到香港探亲为名,满怀报国志气,学成归来。“新中国刚刚成立,祖国的建设更需要我。”
傲气。作为一名中国人,余先生始终保持着强烈的信心。先生说:“梅隆工业研究所在当时的美国是很出色的。我在其中从事科研工作,觉得美国在化工方面也没有特别高明的地方,如果我们下点功夫,也不见得赶不上他们。有时你在圈子外面看看,好像他们水平挺高的,你真正到了圈子里会发现不过就是这样。这样一想,对我以后在工作中增强信心,很有帮助。”
底气。1959年,周恩来总理来到天津大学视察,特地参观了余先生分离重水的实验室,嘱托他“现在有人想卡我们的脖子,我们一定要争一口气”。不久后学校告诉余先生,周总理专门从武汉打电话过来,关心重水科研进行得如何。余先生回复说:“你可以告诉总理,研究进行得很顺利。”余先生首次提出了浓缩重水的“两塔法”。该技术作为我国迄今唯一的重水自主生产技术被延用至今。
静气。在众多对余先生的采访报道里,有一篇文章尤为特别,那是央视记者于胜春老师十多年前发表在个人博客里的一篇采访手记。余先生钟爱古典音乐,记者把握时机询问余先生,是更喜爱门德尔松的平静优美,还是贝多芬的激昂奋进。余先生明确选择了后者,二人通过音乐,实现了心灵的握手。这个动人的细节,诠释了先生如何面对生命中的无常,又如何坚守初心。
朝气。余先生80岁仍在承担教育部教改项目,85岁站着给本科生讲课,90岁指导博士生科研,97岁伏案撰写理论书籍,百岁依然坐在书桌前归纳、凝练技术发展中的科学问题。先生朝气不减、浩气长存,字典里没有“躺平”二字。
那三次采访拍摄,余先生都会准备一杯水放在茶几上。他告诉我们,因为身体原因,口中较难分泌唾液。每次访谈,我们都会把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余先生思维敏捷,所讲述的信息清晰详实。偶尔在他的讲述中出现陌生的英文名词,他会用漂亮的英文花体字写在访谈纸上。
2021年元旦后,我接到化工学院张老师的电话,余先生托付她送给我一部书稿。余先生在采集工程报告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个人生活的章节,对自己的人生作了更全面的总结回顾。在书稿的卷首语中,余先生特地提及了宋雪峰老师和我。我冲印了一张先生在访谈时的照片,打算配上相框送给他,后来得知先生在医院治疗不便打扰,这个愿望就暂时搁浅了。
余先生居住的楼下有一片绿荫,之前是以草坪为主,近几年经过栽植,园内林木苍翠,郁郁葱葱,到了春日更是繁花盛开。每每路过这片“小树林”,我总感觉那些树木就如同今日的青年学子们,他们将循着先生指引的方向,蓬勃生长,成为国之栋梁。
在一个华枝春满的日子,先生长眠了。望前驱之英华卓荦,应后起之努力追踪。先生的青云之志,定会在一代代青年师生的传承中,不断发扬。
(编辑 焦德芳 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