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天大师生新征程路上取“真经”
□ 本报记者 焦德芳
学生记者 李晴 摄影 赵红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2022年世界读书日,天大带你解锁读书新姿势——你可以在“书海泛舟”知识竞赛上大展身手,可以在名著阅读打卡活动中记录经典、交流心得,还可以在读书沙龙上品读“四史”,感悟“家国情怀”……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我校以“逐梦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作为书香校园建设年度主题,用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引导师生守初心、担使命,在新征程路上取“真经”,发出新时代最强音。
“成才之路就在脚下,要靠我们自己走!”在校团委组织的“奋进青春路·永远跟党走”读书分享会上,智算学部本科生王昊恩翻开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与小伙伴们分享2009年习近平同志视察天津大学时对师生的勉励。校团委围绕学深悟透《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持续开展“四史”书籍特别是《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书籍阅读活动,通过开展读书沙龙、演讲比赛、作品展览等活动进行充分交流,引领广大青年进一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学习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关心关怀,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青年师生们新成立“硬壳读书”工作室也让人眼前一亮:同学们计划邀请学校权威科研团队和专家通过“共读一本书”的形式,就12个科技创新发展的最新趋势录制一批“硬核”金课,深入浅出地介绍科研领域方向最前沿的发展脉络和未来挑战。
“世界读书日,当然要打卡最美图书馆!”读书日前后,学校图书馆一口气推出了20余项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主题活动:走进特藏《永乐大典》、“读大师的书”、“冯骥才阅览专区”线上主题阅读、走近非遗文化“泥人张世家”、“书海泛舟”知识竞赛……图书馆还注重与青年读者展开互动,设置了名著打卡、优秀读者评选等“评奖闯关”环节,让阅读更精彩、更有爱。


世界读书日 天大学子打卡图书馆
书香校园建设已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亮点。“天大一直致力于通过书香校园建设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学校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吕静说,“我们希望通过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师生共读,让同学们读懂中国、理解世界,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份“天大先生”的读书感悟与建议
□ 本报记者 赵晖
读书不觉已春深。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天大先生”们送出一份科学院院士的读书感悟与建议。
周恒:93岁,中科院院士,著名流体力学专家,我校机械学院教授。
读书感悟:读书有好处,但这不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好处”,而是读了书之后,思想更开阔。要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看不同的书。
周先生年少时,家里有个开书店的朋友,可以经常借书来看。每次他借来书都小心翼翼地包好书皮,书看完后和新的一样,再还回去。
“那时,我看了许多中国的旧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大学时还在读书的摸索阶段。”周恒说,“我在大学时,也不知道怎么读,我什么书都看,主要是看小说,比如《基督山恩仇记》《飘》《蜀山剑侠传》等。大学期间看小说是正常的,但是别着迷。”

周恒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和大环境的变化,周恒在浩瀚的书海中且思且读,与时俱进。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小说和唯物辩证法读物、斯大林的著作,60年代的苏联和国内小说、马列经典著作等,他都大量阅读过。进入21世纪,周恒重点关注了与教育和科学发展相关的书籍,阅读了钱学森、钱三强、叶启孙、梅贻琦、张伯苓等诸多教育家的传记和故事。
周恒曾与师生们分享关于读书的建议:“读书有好处,但这不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好处,而是读了书之后,思想更开阔。读书确实是很重要的事。”周恒告诉青年学生们,“读经典要‘选对书’,建议读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可靠的、与时俱进的经典作品。”此外,周恒说,读书要结合个人的兴趣,“比如一个人对音乐有兴趣,那就多看音乐方面的书,包括音乐家的传记、音乐的流派等,把音乐欣赏提高到理性认识。”
“没有问题做牵引,就不知道读什么书。”周恒建议,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出书单,再由学校的老师们帮助他们梳理和引导。“我在不同的阶段读不同的书,其实就是在思考不同阶段的问题。”周恒说。
姚建铨:83岁,中科院院士,中外知名激光与非线性光学专家,我校精仪学院教授。
读书感悟:放下手机,离开那些碎片化的信息,拿起书本,系统地吸取知识。
姚建铨院士对科学的畅想是从打谷场开始的。“无锡的夏天很热,晚上屋里太闷,大家纷纷拆下自家的门板到打谷场乘凉,躺在门板上看着天上的星星,我跟表弟经常讨论星空和星空以外的世界。那时就对天文、物理很感兴趣,对相关的书籍也很感兴趣,看杂志知道了宇宙、银河系这些基本的概念,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后来上大学时我还给《航空知识》杂志做通讯员、写科普文章。”
上了中学,学校里的图书馆给了姚建铨博览群书的机会。“那时的我爱看小说,在苏州中学时,图书馆大多中外名著我都看了。《静静的顿河》《羊脂球》《契柯夫小说选》等都是那时看的,中国名家的书也看了不少,鲁迅、丁玲、巴金、老舍这些名家的书我都读过。后来我对哲学也开始感兴趣,看孔子、老子、庄子的名篇和解读,一度还想找出儒家与道家的区别。”

姚建铨
姚建铨先生还介绍,兴趣的牵引能让读书有的放矢。他说:“苏州中学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那时我参加了摄影小组、汽车小组。拆解发动机时,老师会给我们讲循环系统、内燃机原理、转向系统,我们就有意识地去图书馆找力学、空气动力学的书来看,一起讨论。在摄影小组,我们研究如何把跑百米的人照得逼真,景深、曝光如何配合?怎样构图更美?于是就找了相关书籍和杂志研究、实践。想来之后我研究光学,可能也是这个爱好潜移默化的影响。”
姚建铨先生寄语青年学子,读书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手机里那些碎片化、快餐化的信息无法给予的。必须要读书、读经典,系统性地学习。做科研要先学会做人、做大项目,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组织能力,这些都能从书中汲取营养。所以放下手机,去看书吧。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女教授协会举办
“喜迎二十大 咏絮悦书香”活动
本报讯 (记者 尹伟 摄影 腾达) 4月22日,我校女教授协会咏絮书会“喜迎二十大,咏絮悦书香”世界读书日读书分享活动在北洋园校区郑东图书馆“日新书斋”举办。
该活动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举行,校党委副书记雷鸣,校工会常务副主席马桂秋,女教授协会会长傅利平,全国巾帼奖章获得者、女工委副主任李小英,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吕静,校团委书记管虹,图书馆档案馆副馆长于晓燕等近40位女教职工及女学生代表在线上线下参加了活动。

女教授协会
“喜迎二十大 咏絮悦书香”
活动现场
傅利平教授致开幕辞,她结合中国科协女专委会、中国女科协联合发布的《致全国女科技工作者倡议书》,号召广大女教职工们通过阅读学史、明理、增智、笃行,用女性的亲和、柔美与优雅,践行科技向善理念,在新征程上贡献“她智慧”,释放“她力量”,绽放新时代。
化工学院教授谭蔚主持了读书分享环节。该读书会分享书目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由作家梁晓声创作的《人世间》一书。“父母辈有他们的光荣和梦想,他们也确实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使命;我们新一代人也要有自己的道路和担当,要立大志,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和责任。”“青年人要意识到时代之变需要人的改变,希望你们将来能把小我融入大我、青春融入时代,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这是我们为人师者的愿望。”谭蔚表示。老师们不忘师者的职责和使命,通过对书中人物特点、时代精神抽丝剥茧的分析,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青春梦想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
读书分享环节结束后,马桂秋介绍了女教授协会面向全校女教职工征集推荐的书单。该书单既包含了《庄子》这样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名作,也有《老人与海》等世界文学名著,还有《幸福力》等心理学方面的图书,可以满足师生多样化读书的需求。
雷鸣在会上谈到:“我们从书籍中、从他人的精神世界当中获取知识和力量,还要善于内化这种知识和力量,用于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实践。”她希望这种读书分享活动,可以促进师生们之间思想的碰撞和精神的传承。
揭秘冯骥才的“写作音乐”
在散文集《书房一世界》里,我校教授、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透露过他的一个写作“秘诀”——每当写一部新作品时,便寻找一首与之情味契合的音乐,作为写作的背景。冯骥才先生究竟在写作的时候听了哪些音乐?这份“书单+曲单”,带你揭秘他的“写作音乐”。当你阅读他的小说时,如果耳中伴随着他写这部作品时曾聆听的音乐,一定能够与他的创作心境共振和鸣,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
书目:《单筒望远镜》
这本书以中西最初接触的年代发生在天津的“庚子事变”为背景,描述了纸店二少爷欧阳觉与法兰西少女莎娜之间的一段跨文化的爱情遭遇。这段浪漫的爱情传奇在殖民时代中西文化偏见的历史的背景上,又注定是一个悲剧。
写作音乐:《告别莫斯科》
冯骥才:我写《单筒望远镜》时,书房里一直萦回着那深情中略带一些伤感的乐曲。在近3个月的写作期间里,它像一种神奇的液体,浸入我小说的情境和人物不幸又无辜的命运中。然而它的曲名,直到写完我才知道,竟然是一位西班牙人演奏的莫斯科奥运会闭幕式主题曲——《告别莫斯科》。对于我,自从写完《单筒望远镜》,这曲子已不再属于奥运会,而是只属于我的文学。
书目:《艺术家们》
这本书讲述了在艺术和物质都极度匮乏的年代,几位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生活故事。纯粹的艺术激情和探索引领着时代和他们,风云际会、霞光万道,社会流变、市场大潮,激情和精神沉寂在世俗的灰烬中。深陷于生活漩涡的他们,该怎样支撑理想与才华,又何以经营各自的艺术与人生?
写作音乐:《埃及的狮子女神》
冯骥才:写作时所听的音乐与平时听的音乐完全不同。平时听音乐时,音乐是一切,你没有自己。写作时听音乐,音乐是你的“恋人”,你有时忘了它的存在,它却始终与你相伴相随;维持着你写作时心里一种特定的氛围。我甚至不太在乎与我写作“神交”的音乐的曲名。
书目:《俗世奇人全本》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冯骥才先生先后创作发表了54篇“俗世奇人”系列短篇小说。其风格统一、传奇色彩浓郁、充满生活气息、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书写了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生活风尚,也展现出我国民间文化的精巧技艺与其中蕴藏的智慧,颇受读者喜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俗世奇人全本》不仅把这54篇小说“一网打尽”,还独家收录了冯骥才先生亲手绘制的58幅生动插图。
写作音乐:肖邦《夜曲 作品第九号第二首》
冯骥才:我能想到,很多人都会猜测我写《俗世奇人》时听的音乐,一定得是天津时调、西河大鼓、三弦岔曲一类的民乐。你们猜错了,写短篇小说的时候,我不一定会听音乐,但如果听的话,往往是一些舒缓的钢琴曲。

冯骥才在创作小说
书目:《多瑙河峡谷》
《多瑙河峡谷》是冯骥才先生在80岁到来之际出版的最新中短篇小说集。全书收录5部小说:《多瑙河峡谷》讲述一对青年男女的苦恋,叩问人生,探究命运。《枯井》记录人在濒临绝境之际倾诉的心灵隐秘,探讨忏悔主题。《跛脚猫》极尽想象,剖析电视台女主持人光鲜背后的复杂人生和情感世界。《木佛》以木佛自述为叙事视角,批判价值观扭曲的文物市场和鉴定界,极尽调侃与讽刺。《我是杰森》围绕主人公的失忆以及寻找记忆展开情节,结局出人意料。5个故事曲折跌宕,较之以往作品,在真切的现实中引入了梦幻、奇幻、奇遇等因素,可谓“亦真亦幻”,引导读者靠想象力和生活经验拼凑出隐秘的部分,是冯骥才先生的一次崭新而成功的文学尝试,给熟知他风格的读者带来了充分的新鲜感与惊喜。

冯骥才终于写完书稿
写作音乐:《悲伤天使》
冯骥才:当我进入写作的感觉,同时也进入音乐的感觉;这两种感觉不知不觉融为一体。一旦写作被什么事中断,过些时候要回到写作时,只要打开这音乐,文章里那种特殊的感觉便会立刻回来。这首曲子是我在写《多瑙河峡谷》的时候听的,乐曲伤感的情调,与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相契合,帮助我深化小说的情节。
冯骥才先生把自己的大量文学作品和主编的文化遗产档案都捐赠给了天大。日前,新校区图书馆以这些捐赠图书为主体,开辟了“冯骥才阅读专区”,营造书斋氛围,方便同学们阅读冯先生的作品,亲近他的书斋生活。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之际,师生们不仅期望阅读冯先生的作品,而且更想聆听冯先生分享他多年来对读书的独到认识。
日前,冯先生接受了“人民网”《读书之美》栏目的专访,畅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读书是一个大的世界,它给你各式各样的解答,启发你去认识它。”冯先生说:“我的阅读史很长,最起码应该是60多年了。我的阅读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爱好的阅读’。其实所有人阅读都是这样的,都是因为喜欢才开始的,这个阶段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碰见好书就拿回来读。第二个阶段是‘人生的阅读’。这时阅读有目的性了,要认识生活、了解生活,要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各样的知识,书籍是一个大的世界,它给你各式各样的答案,它启发你去认识生活。第三个阶段就是‘文学的阅读’。对于从事写作的我来说,要去大量阅读别人写的书籍,从中汲取营养。”
“我觉得阅读的好处是能够帮助我们树立很好的价值观,特别是读经典的好书。阅读能够引导我们用真善美的眼睛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同时还可以培养我们很好的素养。尤其是‘人生的阅读’,它不仅仅是读书,更是人的一种精神的生活,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 “我向大家推荐一个我很喜欢的读书方式,就是与几位跟自己年龄相仿或大一些的、喜欢读书的人经常交流读书的经验。因为有的时候我们阅读一本书,书中特别精辟的东西,我们可能忽略过去了或认为它不重要,可其他人因为经历不同、角度不同,彼此交流的时候能够提供给我们很多启发,使我们对一本书有了多个视角了解,可以收获更多的东西。”
杨扬 王涛/文 杨杨/图
(学生编辑 丁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