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通讯员 陶森)日前,天津大学组织开展了“青春喜迎二十大,劳动铸就新征程”劳动周和劳动教育月系列活动。党委学生工作部、各学院(部)积极开发校内劳动教育资源,通过劳动理论学习、农作物种植体验、劳动赋能开放日、“最美宿舍”评选展示等54项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深化思想认识,涵养劳动情怀
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忽视“劳”的作用,要从小培养劳动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勿以善小而不为,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成长为党和人民需要的有用之才。各学院(部)以学生党团值班和班级为工作抓手,用党团日活动、班会为载体,通过理论学习、交流研讨、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劳动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日常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劳动文化渗透等抓好贯彻落实。
药学院积极推进“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邀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孟祥飞老师,为全校500余名师生作题为《扬五四爱国精神,谱青春奋斗华章》的主题讲座。孟祥飞以详细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六点要求,号召广大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

海洋学院师生党员一起拿起铁锹、翻耕松土、挖坑施肥、提水浇灌,在学院门前栽种下寓意勤奋、健康、友谊的紫丁香树苗和桂花树苗,实地学习体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勉励同学们珍惜青春韶华和同窗情谊,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环境学院师生党员与后勤保障部教师党员共讲一节“木槿与紫荆下的一堂微党课”,移栽5棵树木至中心区湖畔,制作落花标本,以学思践悟的形式,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劳动教育重要指示精神。

建工学院结合学习体会分享,开展“最美劳动者”采访活动,组织本科生入党申请人建立十余支采访小组,采访教师、后勤人员、保安等校内不同职业的劳动者的奋斗故事,形成采访视频10余份,采访报告万余字,帮助学生对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促进身体力行,体悟劳动之美
党委学工部、后勤保障部在位于北洋园校区西区苗圃的学生农作物种植体验区划分了6块劳动责任田,组织来自6个学院的30余名学生在劳动导师的指导下种植小白菜、圆生菜等蔬菜。种植活动由学生独立负责“责任田”的耕地、播种、除草、驱虫、收获、分享全过程,让学生在出力流汗之中、在耕耘劳动果实之后,真切感受到“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的真谛。


劳动责任田种植前后对比图
材料学院、教育学院将文明宿舍创建与疫情防控工作有机结合,求是学部开展躬身力行“同‘宿’力行,劳动有我”宿舍评选,文学院开展宿舍“交换空间”活动,精仪学院开展“劳动最光荣”学生宿舍卫生清整和“将种子的希望带进夏天”宿舍微型种植活动,组织师生深入学生社区,对学生宿舍和园区公共区域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举办“最美宿舍”评比,彻底清理卫生死角,营造干净整洁、舒适温馨的居住环境,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筑牢学生社区的疫情防控“卫生防线”。

微电子学院充分发挥学生社区在学生劳动习惯养成中的关键作用,开展“同‘芯’战疫·以芯凝寝”社区文化月系列活动,倡导各学生宿舍坚持每日通风消毒,定期进行月末卫生检查、安全自查,制定宿舍值日表与宿舍公约,举办“宿舍清洁vlog大赛”,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帮助学生在生活点滴当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供给优质资源,淬炼劳动品格
中草药和花卉种植、自制水果捞、校园定向越野、陶艺制作、探秘机器人...在劳动教育月中,天津大学劳动赋能助力计划的首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部分学院,聚焦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专业劳动实践教育和服务性劳动实践,携手举办了十余场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化工学院“知·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辟书院厨房为劳动教育阵地,开展手工凉皮制作、“栽花种草——我为居室添新绿”植物栽种、“巧手香囊,赠夏微凉”香囊制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从沉淀面汤到蒸面、配料、调汁的凉皮制作全过程,免费提供适合养殖的薄荷、凤仙、波斯菊、向日葵种子,组织手工缝制香囊等,促进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文化氛围中淬炼劳动意识,锻炼劳动能力。

机械学院劳动创新中心举办“智造改变未来”机创风采展,面向全校学生展示劳动科技作品。结合现场讲解,启发学生专业劳动热情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让学生建立创造性劳动改变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自动化学院依托《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第二课堂和学院“专业+”劳动聚力空间、劳动创新实验室两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探寻工业机器人的奥秘、卫津路变电站及电工队参观等专业劳动实践。来自全校的多名本科生,尝试工业机器人的操作,参观主变机与变电控制室等,开启了一段别样的专业美与劳动美的体验之旅,使学生亲身体验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理学院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依托学生成长工作站,精心设计了“理你近一点”周末party系列活动,每周推出造纸体验、叶脉书签制作、手工皂DIY、折扇绘制等形式新颖的创意劳动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创造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在趣味劳动中逐步提升动手能力,深化劳动育人成效。

区域发展研究院利用产学研用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各类专业劳动实践平台,如武清院智能制造加工车间、水工实验中试基地;滨海院精馏中心、燃料中心;青岛院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等,促进学生在科学研究与专业实践中提升专业劳动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切实引导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助力同心抗疫,弘扬劳动奉献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多个学院根据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积极开展“战疫有我”校园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在疫情期间踊跃参加核酸检测、校园值守、环境美化等校园志愿服务,用点滴奉献汇聚校园抗疫暖流。
建筑学院以“劳动的汗水,青春的模样”为主题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劳动教育月系列活动,学院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共同参与,在建筑学院北馆前种植了“米”中花镜园林景观,在青年湖观景平台用手中的画笔装点美化车墩,成为了卫津路校区一抹靓丽的校园风景线。同时,积极组织师生志愿者数次参与卫津路校区核酸检测工作,多次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将“小我”融入“大我”,引导学生在劳动中锤炼意志品质,在劳动中收获成长。

智算学部开展“美化校园,劳动前行”共建文明校园活动,组织学生认真打扫校园环境,清理烟头、塑料袋、废弃包装等遗落在校园公共区域的垃圾,帮助学生提升“学校是我家,卫生环境靠大家”的意识,为共建文明美丽校园贡献一份力量。

地科院组织学生前往卫津路校区图书馆,开展图书分类志愿服务活动,学习图书编号规则,整理图书馆馆藏书籍,学会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体验图书管理工作,为师生快速查找所需图书提供便利。

生命学院、医学部、法学院等多个学院学生闻讯而动,学生党员志愿者勇担使命、冲锋在前,化身“小蓝”、身着志愿者马甲,活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志愿者们书写抗疫日记、录制战疫歌曲、绘制抗疫群像,凝聚校园同心战疫最大正能量。以实际行动诠释青年人的担当与勇气。

据悉,天津大学深入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出台《天津大学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自2019年开始,将每年4月最后一周定为“天大劳动周”,5月为劳动教育月。学校有关部门和各学院(部)围绕生活劳动、专业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集中开展多项学生喜闻乐见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深度融合,培育学生树立劳动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编辑 赵晖 贾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