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工程院“大变局下工程教育治理体系研究” 重大战略咨询项目启动会举行

      2022-06-23       

本站讯(通讯员贾晗 图片唐蒙)为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6月23日,由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院士和中石化董事长马永生院士共同负责的中国工程院“大变局下工程教育治理体系研究”重大战略咨询项目启动会召开。

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院士陈建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工程院二局局长王振海,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主任范唯,住建部人事司副司长何志方等出席会议并讲话。项目设9个子课题,由56位院士共同参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龙腾,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朱合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徐惠彬,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特别顾问朱高峰,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原校长陈十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王玉明分别牵头的9个子课题近200名代表线上线下参会。会议以“推进工程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为主题,由中国工程院、教育部指导,天津大学主办。金东寒主持会议。

1E73C

陈建峰致辞,介绍项目设立的背景并提出项目实施的有关要求。他强调,当今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之间战略博弈全面加剧的关键时期。该项目的顺利推进,事关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重大方向性和战略性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他对项目实施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深刻理解高等工程教育承担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建议项目研究应与当前工程教育的有关国家政策、时事热点有效结合。二是要理顺治理体系的多元主体关系。重点处理好“工程教育内部”“工程教育内部与工业界外部”“中国工程教育与国际工程教育”“继承与创新”四对关系。三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需求导向、坚持目标导向。真正形成一些能够指导和引领我国未来工程教育发展的战略建议。

范海林致辞并提出推进项目的有关工作考虑。他对项目实施提出五点建议。一是要突出针对性。面对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制造强国目标要求,要提出有针对性的破解之道。二是要注重继承性。从1995年到2019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经历了系列变革,要总结好经验,把高校的探索上升为政策建议,把有效的试点政策制度化。三是要增强系统性。坚持系统思维,把握好工程教育界内部、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关切,提出工程教育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支撑要素,构建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治理体系。四是要提高创新性。要力争在工程教育治理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既用新办法解决老问题,也用新思路蓄积新能量。五是要体现时效性。要有更广的视野,既立足长远,又针对当前,提出具有时效的政策建议。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从选题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项目安排、预期成果等六个方面对项目的整体设计进行了系统介绍。“中国工程教育治理体系政策模型研究”“大机械类专业工程教育治理体系研究”“大电类专业工程教育治理体系研究”“大化工类专业工程教育治理体系研究”“大土建类专业工程教育治理体系研究”“学生工程实践体制机制研究”“工科教师培养与评价研究”“工程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与实践研究”“与工程教育相衔接的工程师治理体系研究”等9个课题组分别介绍了研究计划。项目共同负责人林忠钦深入剖析了“大变局下工程教育治理体系研究”的课题内涵,从“大变局”“工程教育”“治理体系”三个维度,提出了当前工程教育在优秀生源、专业化培养、工程经历、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问题和解决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副总工程师孙焕泉表示,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要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问题为导向,从企业需求端分析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以目标为导向,从需求端探究卓越工程师的素质要求、标准,进行对标分析,以案促研,通过产学预研剖析,解决当前和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系列问题。与会院士、专家、学者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把握关键问题,对进一步修改完善项目工作方案、高质量推进项目实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14B00

金东寒作会议总结。他首先对中国工程院、教育部对项目研究团队的信任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本项目是对总书记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系列重要要求的积极回应,是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实践。他强调,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到卓越工程师培养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储备的重要环节,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增长点。二是要强化成果应用。聚焦实践应用,推动理论创新、促进制度优化、编制典型案例、强化质量监测、深化协同育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通用模式和典型经验,扎实推动卓越工程师教育蓬勃发展,切实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三是要加强项目内外协同。各课题要积极做好与产学各界专家的密切合作,各课题组内部、课题组之间要要高度配合,注重协调和沟通,协同多元力量共同高质量完成项目研究任务,贯彻落实好中央要求、回应行业产业期待,完善工程教育治理体系,全面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据悉,上世纪末以来,中国工程院先后两次组织关于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研究。本项目是继1996年张维院士和朱高峰院士牵头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迎接21世纪的挑战》、2006年潘云鹤院士和周济院士牵头的《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综合报告》后,针对长期以来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学生工程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工科毕业生不能满足国家创新发展需求等问题进行科学研判的又一重大战略咨询项目。

(编辑刘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