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天津大学积极融入天津发展主战场 让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落地生根

      2022-07-08       

(记者焦德芳)连日来,天津大学将智慧与力量凝聚到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上来。全校师生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的热潮,让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在天大落地生根。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闭幕后,天津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坚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第一时间深入学习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并对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进行了细致部署,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提出进一步主动融入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不断将自身的科教优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在服务天津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实际行动中彰显天大担当、贡献天大力量。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说:“听了党代会报告,我备受鼓舞,深感振奋,对天津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天津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要深入贯彻落实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高质量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天津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说:“天津大学是以天津这座城市命名的大学,她的荣辱兴衰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未来天津大学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主动对接天津需求,着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助力天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天津大学各级党组织通过多种形式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确保会议精神传达到每一个支部、每一名党员干部师生;学校还邀请天津市宣讲专家作高水平理论辅导报告,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全面领会党代会精神。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带头宣讲,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学深悟透、融会贯通。

一直以来,天津大学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天津产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学科布局,建设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医学工程等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专业,为天津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寒来暑往,久久为功。为了让“京津绿肺”舒展血脉,重回“宁静之美”,重现“璞玉之质”,中科院院士、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院长刘丛强领衔的研究团队进驻七里海湿地。天津市依托天津大学建设“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这是天津市首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滨海关键带野外站,将填补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系统监测研究和国际地球关键带观测网络中滨海地区观测研究的空白。

“智能医学代表着医学未来发展方向。‘天大共识’将指导成员高校加快专业建设、推进人工智能时代‘医学+’发展,为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建设指明发展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医学部主任顾晓松这样说。近年来,天津大学成立医教联合体,天津大学医学部聚焦重大科技专项,建设了天津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并有多家高水平附属三甲医院,助力天津市医学工程转化提升,也拓展了天津医学学科体系,成为加快推进健康天津建设的有力举措。

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西南,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正在建设。这是迄今为止在天津建设的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功能最强的地震模拟实验装置,也是中国首个大型地震科学装置,建成后对于保障土木、水利、海洋、交通等重大工程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以来,天津大学服务天津市横向合作项目2400余项,,合作领域主要分布在能源环保、智能电网、智能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关键技术研究领域。近年来,学校为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空客A320、智能电网、中心商务区规划、天津港、临港工业区和中新生态城等30 余个大型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直接服务于天津3000多家企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86亿元。

科技创新,人才是基础。近年来,天津大学充分发挥高校人才集聚优势,充分发挥大学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推进天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力引育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典范性的战略人才,不断完善全方位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供应链,让人才能够“留在天大、服务天津”。

面向天津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和未来需要,天津大学实施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围绕产业急需、“卡脖子”技术攻关、产业链薄弱环节等,培养造就一批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和卓越工程师,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还积极开展高端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订单式”培养为天津市及滨海新区的企事业单位培养了MBA、工程硕士等管理和技术人才4700余名,博士研究生280余名;选派百余名科技特派员为企业服务,扶持企业突破技术难关,为区域发展贡献天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