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迎盛会巡礼: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学生工作五年回顾

      2022-10-01       

全面落实“2030行动计划

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天津大学本科教育工作5年回顾

5年来,天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聚焦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实施“一流本科教育2030行动计划”和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取得一批标志性教学成果。

以新工科建设为牵引

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

以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为依托,强化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学校建设了首个校级引导性平台——“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在此基础上差异化、梯度式建设了19个校、院、专业三级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加强产教、科教融合,探索“学校+企业”协同育人机制。

以项目式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持续优化教育教学设计。学校将课程核心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建设了10个项目式教学改革建设点,累计培育课程140余门。2022年10个学院完成18个跨学科新工科毕业设计与研究项目。

按照PDCA质量循环,健全新工科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学校强化顶层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聚焦卓越工程师核心素养,制定了心身素质、品德素质、能力、知识等在内的4维度、28要素的“未来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启动实施了“基于ISO9000标准的教学质量体系提升”项目,持续改进绩效,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螺旋式提升。

构建新工科教育共同体,持续优化教育教学系统环境。学校携手9所卓越大学联盟高校共同发布了《新工科教育质量宣言》,构建“学校—天津—全国—世界”四级合作交流平台;建设《设计与建造》等11项新工科经典教材、《现代工程图学》等9个项目式课程教学资源,推动新工科建设成果共享共建。

以体系升级为抓手

优化学科与人才培养结构

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推动本科专业高质量建设。学校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积极布局面向科技前沿、国家战略及社会亟需的新兴专业。5年来,我校新增14个本科专业,获批5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拔尖基地、5个“强基计划”专业。

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节机制,搭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体系。学校利用大类招生、主修专业确认、转专业等制度,发挥计划分配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导向作用,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匹配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与人才培养结构;根据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学校招生专业在不同省份之间的分配,将专业发展、学校规划与国家建设结合,提升生源质量,保障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践行“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理念,构建通专融合、交叉融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路径。学校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理念、模式、课程体系、教与学方法、教与学内容及质量标准,把握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外延;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近5年课程门数由140门增长至305门,开展了一批核心通识课程立项工作;与恩智浦、腾讯、华为等企业合作成立新工科实验班,形成校企深度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新机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天大品格”的世界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擎

培养新时代实践创新人才

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加强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校依托各学院(部)实验教学中心、科研实验室、实践教学平台试点建设了26个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为本科生开展各类创新活动提供基础性公共平台,支持本科生参与各级各类竞赛活动。近5年,学生参与竞赛共获国际级奖项、国家级奖项、省部级奖项6300余项;近4年在IVA国际威卢克斯设计竞赛等国际级赛事获奖346项,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国家级赛事获奖850项;“国创”项目近5年获国家级、市级、校级学生总数同比增加31%。

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新时代实践创新人才。学校以“互联网+”等国际级、国家级赛事为龙头,以各类竞赛为依托,打造完备的学生竞赛体系。2020年,学校担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组秘书处单位;作为主办单位成功举办第13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等,支持专家组编制《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发展规划纲要》等纲领性文件。


2018年求是教学楷模奖

沈志康奖教金颁奖典礼举行

提升教学质量,收获大批标志性教学成果。2018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顺利通过审核评估,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高度评价。5年间,我校获19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全国优秀教材奖、1项全国教材优秀先进个人、9位国家级教学名师、4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9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批全国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及首批未来技术学院;设立了“天津大学求是教学楷模奖教金”等,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贾晗 /文图

坚定改革步伐

打造一流研究生教育

—— 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5年回顾

2017年是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初显成效之年,2018年是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收获之年,2019年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年,2020年是学科建设年,2021年是一流行动年,2022年是导师队伍建设年。过去的5年,对于我校研究生教育而言,是意义非凡的5年,是攻坚克难的5年,是深化改革的5年。我校研究生教育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卓越成效。

契机:时代呼吁改革

在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关键节点上,天大从未缺席。2020年,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吹响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号角。面对新形势、新阶段、新理念,研究生教育工作亟待进行新的布局,学校应时应势召开第四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以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水平为目标,以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为行动指南,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创新发展。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坚定前行,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一场“大考”。学校密切关注国内外疫情状况,根据疫情发展形势及国家和天津市的防疫政策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工作机制,推动疫情防控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实现“双战双赢”。学校组织开展的远程复试应景演练,得到了《中国青年报》专门报道,教育部以专报形式呈报中办国办。

行动:主动对标一流

深入构建和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积极探索以提高生源质量为核心的人才选拔方式,全面实施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持续拓展深化工程博士项目制招生培养,与17家合作单位签订项目制联合培养协议;以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学科交叉培养、国际合作培养、科教融合培养、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氛围营造、分流退出机制、奖助政策优化等举措,系统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博士学位论文初审制、学位评定问题报告制、校盲审负面评价积分制、分委会列席制等制度,对学位工作各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完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导师岗位聘期制和招生资格年审制,以“导师求是论坛”为载体,实现对研究生导师的全员、全周期、全过程培训。

持续探索和推进学科建设质量提升。学校坚持“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学科发展理念,秉持“扶优、扶强、扶特”的学科分类发展思路,结合已有基础特色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学科专业布局特色更加鲜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更加显著;探索构建“分类、分档、分贡献”学科评价机制,稳步提升学科建设质量及学科治理效能;积极推进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建设,设置救援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地球系统科学等交叉学科,启动实施“人工智能+X”的“天智计划”,推动人工智能为传统学科“添智”“赋能”,全面推进学科交叉研究生人才培养。

成效:结出累累硕果

5年来,研究生培养规模和质量实现双向提升。学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由4431人增长到4813人,其中“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高校生源由2886人增长到3610人,占比达到75%,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提升,由1025人增长到1574人,增幅53.56%;近5年博士学位论文校级盲审首次送审负面评阅意见份数占比逐年下降,教育部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连续2年100%;10余篇论文分别荣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光学工程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我校博士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大赛上斩获金奖,2021年,药学院博士生完成的研究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刊发。

5年来,学科建设工作奋力迈向新征程。学校形成了工科优势明显,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医、教育、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学科布局,5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13个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前百分之一,其中3个学科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在2022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14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截至目前,学校已有3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和2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2021年年会

5年来,在全国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影响力持续增强。学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项;承办全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研讨会、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年会等多个全国性会议,并作大会报告;担任院长联席会主席院长单位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多个委员会委员;承担国务院学位办、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等多项重要课题。学校与青海民族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海南大学等高校对口支援及联合培养结出累累硕果,招收培养超过200名博士研究生。其中,教育部2019年简报第33期专题报道了我校积极构建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相关内容。

吴潇 张立迁/文图

担当作为铸忠诚

卓越成绩谱新篇

—— 天津大学学生工作5年回顾

勇立潮头敢为先,奋楫扬帆谋新篇。党的十九大以来,我校学生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工作“统筹协调、桥梁纽带、参谋助手、百花齐放”四种作用,聚焦“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积极主动融入人才培养大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举旗帜 提高站位

思想引领取得新成效


2021年我校优秀学生标兵终评大会现场

5年来,学校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关爱和嘱托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融入学生工作。学校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夯实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2019和2021年连续2届、各有1个党支部和1名研究生分别获评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深化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政教育,紧抓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建团百年等关键时间节点,实施“家国·时节”系列教育活动亮点工程,开展了“我为学生办实事”实践活动,学生思政理论宣讲经验做法被中国高教学会《第三届高校宣传工作创新案例》收录;讲好抗疫思政大课,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与党同心同德,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与新时代同向同行,2020年,我校构建“四个云”模式,做好战疫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经验做法,刊发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简报上。

守正创新 以生为本

铸魂育人取得新业绩

5年来,学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三全育人”筑基,“五育并举”树魂,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到实处。学校落实“保就业”“稳就业”相关政策,系统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2021年我校在天津市就业质量考核中获普通本科高校第一名;《依托辅导员挂职锻炼项目 提升国家战略关键领域就业引导能力》入选“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坚持“保(校园)安全、助(学生)成长、促(队伍)发展”的工作理念,形成“教育、咨询、治疗、研究”四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在2021年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从“书院制”到“一站式”,不断探索学生社区育人新模式,作为天津市唯一高校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试点;拓展校内外劳动实践场所,组织劳动周和主题教育月,重点实施劳动教育“赋能助力计划”,当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天津大学“四个赋能”助力构建劳动教育新格局》被高校思政网专题报道;加强价值引领,突出能力培训,充分发挥资助育人作用,《天津大学积极构建资助育人体系 保障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安心求学》简报被教育部一线采风栏目采用并发布;以平台拓展为先导,强化矩阵式资源整合,线上线下协同画好“同心圆”,凝聚网络育人力量,“天外天”团队连续5年获评全国优秀校网通站,天大3次获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优秀单位。

凝心聚力 使命担当

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果

5年来,学校从严从实加强班子建设和部门建设,以党支部为抓手,加强部门内部建设和科级干部队伍建设,引导全体党员高站位、重实干,提升育人本领和服务意识。学校成立了青年发展研究中心,通过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少数民族学生育人工作室等载体,分层次、多形式、重实效做好队伍建设与培训规划,组织课题研究,加强工作研究,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素养能力,完善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学校连续2年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辅导员专项任务项目;2项工作案例分获2021年度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优秀案例一、二等奖;2019年,1名辅导员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2名辅导员同时获评“天津市普通高校十佳辅导员”;2021年,1名辅导员荣获“天津市第五届普通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第一名,获评“天津市普通高校十佳辅导员”。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校将在学生工作强基固本、提质增效方面继续下功夫,强化底线思维,把握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聚焦学生思政教育重点、难点,将工作落实、落地、落细,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贡献力量。

刘玉玮 /文图

(学生编辑 丁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