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迎盛会巡礼:天津大学科技 社科 对外合作工作5年回顾

      2022-10-16       

践行初心 担当使命

以一流科研支撑一流大学建设

—— 我校科技工作5年综述

天津大学科技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围绕学校第三次科技工作会议部署,坚持“四个面向”,积极布局重要科研方向、重大科研平台和重点创新团队,持续深化有组织的科研,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5年来,学校主要科研指标持续攀升,科研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天大特色的科研发展之路。

以高站位的价值追求

布局引导高质量科研

学校坚持将“为党分忧、为国担当”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强化“顶天立地”的科研价值导向,着力布局引导高质量的科研。

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扎实推进。天津大学坚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布局建设创新平台。2018年,我校获批建设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该设施建成后将成为目前世界最大、功能最强的重大工程抗震模拟研究设施。

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

同年,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作为教育部“珠峰计划”首批7个前沿科学中心之一立项建设,将成为具有国际“领跑者”地位的学术高地。2020年,天津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相继落地,将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和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重要支撑。我校3个接受评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2个获评优秀,7个接受评估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5个获评优秀,优秀率稳居全国高校前列。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发力。学校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鲜明导向,以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为牵引,积极拓展区域合作。一批科研团队参与到“港珠澳大桥建设”“南水北调”“探月探火”等国家重大工程及“天眼”“国产大飞机”等国之重器的建设中。学校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持续深化本地区合作,为天津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天津港、空客A320、智能电网建设等多个大型项目提供技术支持。2017年以来,学校与全国20余个省区市开展全面合作,与32家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新建校企联合研发机构90个;累计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7500余项,其中千万级项目24项;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和优秀国家技术转移机构。

以高标准的科研组织

培育产出高水平成果

学校聚焦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强化有组织的科研,以重大科研项目组织为抓手,积极培育重点创新团队和高水平研究成果。

截至2021年,学校年度科技总经费突破41亿元;发表高质量论文超过5600篇;授权专利超过2000项。2017-2021年,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及以上奖励54项,连续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中国专利金奖,科研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稳步提升。

重大项目组织持续突破。2017-2021年,学校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4项,排名全国高校前列,并在合成生物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绿色建筑、水资源高效开发以及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亿元级优势集群;累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97项,18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4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6个团队获批创新研究群体。

重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依托重大项目,学校持续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合成生物学团队在“酵母长染色体的精准定制合成”方面的重大发现入选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助力我国在合成生物学研究领域进入了国际竞争的第一梯队;我校科技团队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科学院组织共同牵头的《科学家生物安全行为准则天津指南》成为全球生物安全治理领域首个以中国地名命名、以中国倡议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倡议;深海智能装备团队研发的“海燕”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突破万米,标志着我国在水下滑翔机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智能电网团队研发的微网与智能配电系统,成功应用于我国互联大电网和200多个城市区域电网的规划与运行,为我国电网的安全可靠供电作出了重大贡献;新能源化工团队的“固体催化剂结构缺陷调控方法和机理研究”和创新能源动力研究团队的“内燃机复合循环理论与方法”,分别突破了反应平衡的限制和内燃机总能效率进一步提升的理论制约,成果分获2019、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以高效率的管理服务

打造高层次保障体系

学校聚焦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从制度设计和流程再造两方面入手,不断完善科研激励和保障机制,着力打造高层次科研支撑保障体系。

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在顶层设计方面,学校制定出台了《天津大学关于鼓励科研人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意见(试行)》《天津大学鼓励创新创业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在完善管理方面,学校修订了《天津大学科技成果评估备案实施细则(试行)》《天津大学技术合同管理细则》,进一步规范业务管理机制。在优化流程方面,学校编制了《天津大学科研项目管理手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管理工作指引》,为项目过程管理保驾护航。

管理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秉承“信息多跑路,师生少跑腿”的理念,学校推出“线上全流程+线下一站式”的便捷化管理模式。学校依托信息化平台,打造线上全流程管理系统,覆盖科研管理的各类日常需求;依托科研牵头的合署办公机构,开展“一站式”服务,打通科研管理“最后一公里”,通过流程优化提升服务质量。其中,科研经费上款业务实现“一键办理”,每年减少现场业务量超6000件。我校获批教育部首批“绿色通道”改革试点单位。

马广旭 / 文图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开启文科振兴新征程

—— 我校人文社科工作5年回顾

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学科发展理念,明确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学校的重要地位。5年来,学校文科工作按照“构建一个具有我校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体系”、坚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国际学术前沿”两个聚焦,推进“人才队伍工程、基地建设工程和精品成果工程”三工程,加强“经费保障、评价机制、基础条件、学术环境”四保障的“一二三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思路,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学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十次党代会以来,学校顶层推进文科学院建设和学科布局,文科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完善,学科质量不断攀升。马寅初经济学院、新媒体与传播学院相继成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A,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学科评估结果为B+,教育学评估结果为B。学校新增教育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新增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自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一级交叉学科硕士点。文科学院建设和学科布局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文科育人作用显著增强。为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文科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水平,建设全国重点马院,学校按照“一个牵引”“两个平台”“三个重点”的发展思路,促进日常思政、专业教育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协同推进。学校获批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天大基地、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大基地。学校积极响应“新文科”建设,在国内率先提出“新法科”建设,组建“法学教育创新联盟”;提出“新商科天大倡议”。《兴学之路——乡村振兴中的青春实践》《应用写作技能与规范》等9门文科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学校新设保密管理、金融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建设沟通与交流、社会与哲学、艺术与美学三大板块120余门人文通识课程。

文科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学校先后引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民事诉讼法研究会会长、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原专职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学术领军人物;1人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3人入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学校引育讲席教授15人、英才教授23人;1人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6人入选天津市“五个一批”人才计划。通过外引内育,学校初步搭建起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体系,一个大师汇聚、人才辈出、梯度合理、学缘多元的文科人才队伍体系初步形成。

文科创新水平大幅提升。5年来,学校文科科研坚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学术前沿,以项目为抓手,以平台基地为载体,以优秀成果为目标,着力提升科研质量和水平。学校社科重大项目实现持续立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4项,在文化遗产、能源环境、战略管理、法制建设、数字新闻等领域形成若干重大、重点项目群。学校文科科研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84项,其中一等奖17项;在社科领域最高级别奖励——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再获一等奖;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0余篇;新增15家省部级科研基地;中国社会计算研究中心在基地评估中获评优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连续3年评估结果为优秀。

咨政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学校初步建起了“2+11+N”的智库体系,即2个国际性智库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和生物安全战略研究中心,11个智库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及若干智库类研究机构。我校7项成果获中国智库索引“年度精品成果”“年度优秀成果”。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作为APEC能源工作组两大常设国际机构之一,为我国能源国际合作提供智力支持。生物安全战略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科技委战略研究基地,注册为联合国《禁止生物武器公约》非政府组织,服务我国公共外交,协助提出中国倡议、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积极开展二轨对话,持续为相关部委提供决策咨询建议。

冯骥才教授参加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

文化传承创新取得进步。学校建设全国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获批国家民委“一带一路”人文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助力“样式雷”建筑图档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出版文化类学术专著10余部。冯骥才教授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建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学校3人次入选人民网“中国好声音”,3人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学校文化领域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明显提升。

李君怡 / 文图

持续推进全球合作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 我校教育对外合作工作5年回顾

学校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动学校教育外事工作提质增效。学校不断优化全球合作网络建设、加强人才国际化培养、夯实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提升师资国际竞争力,全方位提升全球影响力,国际化排名由境内高校第24位上升至第12位。

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推动全球合作网络建设。学校依托重点学科领域,布局推动与重点国家高校与机构的合作,已与50个国家和地区的257所高校及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在近5年签署的164项涉外合作协议中,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协议占比55%。学校持续深化港澳台伙伴建设及师生交流,获批交流专项21项。

学校拓展学术合作载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入16个国际教育联盟,深化与俄、美、英以及东盟等重点国家与区域的合作;参加“一带一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与世界一流高校在多个领域的合作达成高度共识。

学校夯实“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建设,积极拓展联盟成员,推进与东盟6国14所高校的务实合作;建设“中国-东盟智慧海洋教育中心”,获批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融入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超过1500名东盟学生参与项目,近万名师生受益。

中国-东盟高校赛艇活动暨2019赛艇测功仪比赛

加强人才国际化培养,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学校不断完善海外访学体系,开展各类学生项目120余个,学生赴境外交流5181人次;816名学生取得国家公派研究生留学资格,去往世界排名前100高校的学生占比39%;获批11个“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累计560余人次学生荣获各类国际赛事奖项。

学校建设全英文课程体系,推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全校现有全英文课程506门,全英文专业81个;药学院建成并实施国内首个“药学专业本-硕-博全英文人才培养体系”,11个专业通过国际专业认证;学校建设“微学历”项目,开展全球胜任力系列讲座;获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首批基地。

学校做强“留学天大”品牌。我校留学生总量由2017年的3046人增至2021年的3189人,增幅为4.7%。其中,学历生由1213人增至2064人,增幅为70.2%,硕、博研究生学历留学生949人。学校做好3所孔子学院建设,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于2018年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

夯实国际合作平台,提升办学水平与学术影响力。学校深化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务实合作,搭建高水平教育合作平台,现建有6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学校于2020年获批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学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建省教育厅、福州市人民政府共建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获批化学、物理、化学工程硕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两校合作获得中国机构参与国际合作的最高评分。学校与法国波尔多国立高等建筑景观学院合作举办的建筑学项目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与法国驻华大使馆签约共建中法文化遗产与城市研究中心。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依托优势学科建设10个合作平台,鼓励平台与国际知名出版集团合作,目前在建国际期刊共6本。学校依托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CERC)框架成立卡车能效联盟(CERC-TRUCK);我校生物安全战略研究中心作为生物安全领域亚洲首家联合国非政府组织,牵头制定了生物安全国际准则。

依托“引进来”“走出去”,大力提升师资国际竞争力。学校外籍专家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5年来,我校有外籍专家9730人次来访。学校授予名誉教授131人,包括47名诺贝尔奖得主、院士及4名政要。学校引进各类外籍专家235人,其中5人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1人获得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并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学校鼓励教师开展境外学术交流合作。5年来,我校教师因公出访5239人次,2853人次赴境外参加国际会议;学校举办涉外学术活动693场;311位教师获基金委资助公派出国进修。我校教师在国际上联合发表论文9620篇;311人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479人担任国际期刊编委。

强化机制体制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学校加强对外籍教师和港澳台师生的服务支撑。在外籍教师管理方面,各院级党委落实主体责任,严把入口关。学校通过开展外专需求调研座谈会、传统节日慰问等“暖心”工作,积极引导外籍专家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港澳台师生的“家国情怀”。

学校积极组织各类培训讲座,保障国际合作工作顺利开展。学校面向师生举办147场宣讲培训,内容涉及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涉外安全与领事保护、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完善出国留学常态化工作机制,健全出国留学服务体系。

原博 / 文图

(学生编辑 丁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