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供稿 合作办)近日,天津大学定点帮扶工作案例《“小挂面”造血大寨村,“小产业”趟出致富路》被国家乡村振兴局评为“社会帮扶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典型案例”。据了解,此次全国共有36个工作案例入选,包括东西部协作案例10个、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案例18个、企业和社会组织帮扶案例8个。其中,高校仅有3个入选,包括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自2013年起,天津大学定点帮扶甘肃省宕昌县。为解决宕昌县大寨村“无地无资源无产业、贫困发生率高”问题,天津大学三任第一书记接续奋斗,立足当地特色,遵循“市场所需、群众所能”原则,历经“开拓探索-品牌培育”,确立了“生态健康”的品牌定位,制定了以“面食”产品为主、其他特色农副产品为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业新发展战略,依托“大寨村合作社”“天津大学扶贫车间”,先后生产出“沙湾臊子”“橄榄挂面”“‘粒民’牌花椒”等广受好评的产品,完成了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品牌建设和电商渠道构建。

图1 合作社产品的迭代历程

图2 大寨村合作社在线商城“大寨甄选”
通过天大的帮扶引导,大寨村合作社大力吸纳村民就业,实行入股分红,践行了“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承诺,直接带动142户建档立卡户实现全部脱贫。截至2022年10月,合作社销售收入超过272万元。天大帮扶事迹得到了央视《新闻联播》、中国教育电视台《全国教育新闻联播》、甘肃卫视、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及节目的专题报道。

图3 村民就业与分红——大寨村合作社发挥带贫作用
十年来,助力宕昌县发展成为“天大人”接续奋斗的“天大事”。天大始终秉承“久久为功”的帮扶思想,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科技立项、成果转化、资金引进、人才培训、学生支教等多种方式系统开展帮扶工作,强化帮扶工作的秩序性和长效性。

图4 2020年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带队调研大寨村产业发展情况

图5 2021年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带队调研大寨村产业发展情况
为了做好产业帮扶,天津大学注重联合多方力量,融入以知识、科技、智力为代表的新型投入要素。学校各部门、单位立足禀赋优势,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帮扶机制,促进帮扶对象需求端与高校供给端的有机联动和精准对接。该案例讲述的立足大寨村小产业探索出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产业发展之路,正是天津大学帮扶宕昌县工作的代表性缩影。

图6 天津大学持续消费帮扶助力产品升级
2021年,天津大学“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在大寨村合作社正式挂牌。该基地持续发挥青年创新创业带动乡村振兴的优势,围绕质量兴农、科技兴农、教育兴农等多方面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该基地也将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学习实践基地,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乡村工作者和青年学子,为他们讲述中国的帮扶好故事。

图7 天津大学在合作社挂牌“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基地”
(编辑 焦德芳 徐源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