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建工学院坚持秉持“兴学强国”的办学宗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坚持“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坚守初心,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类卓越工程人才。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赋能新时代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培育新增国家级创新团队2个,选留引进专任教师74人,师资队伍逐步壮大,梯队建设日趋优化,现有在职教职工249人中共有包括院士及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4人。依托“党支部+”体系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教师党支部获批首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和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完成项目验收。加强对优秀个人和集体的支持,多人(集体)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天津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天津市教育系统“创最佳党日”优秀活动、天津市五四青年奖章、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多人在市级以上教学竞赛获奖。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三全”“五育”育人体系,扎实做好建设类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学校“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构筑了“建功立业”特色文化育人体系,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4个专业全部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完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教育部新工科项目3项;国家级立项教材6本,学生个人以及团队在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竞赛、混凝土龙舟赛等专业竞赛中蝉联佳绩。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指引下,建工学院始终站在科研和育人的最前线,培养了数以万计投身祖国建设一线的科技与工程人才。近年来80%以上毕业生投身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扎根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百余名国防生献身国防事业,百余名选调生扎根基层一线,用行动积极响应“建设祖国永远向前进,家国情怀一生来践行”的号召。
坚持立足时代推动内涵发展,加强平台建设促进交叉融合,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着力打造一流学科。
经过探索与实践,学院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均已初步完成智能化升级,水利工程学科入选天津大学一流学科培育计划,土木工程学科入选天津市顶尖学科培育计划。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顺利推进与世界知名大学的合作办学。
经过建设与发展,学院已拥有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平台基地,以及10个省部级平台基地,拥有世界高校第二国内唯一的大型冰工程实验室、世界领先的高压力深水结构实验装置、国内首套水利工程交互式三维仿真分析平台、国内第一个泄流结构全水弹性实验平台、先进的多功能方向谱港池,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等。
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前沿,放眼国家重大需求服务行业,推动学院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学院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紧跟国家科技改革形势,加快实现高水平科研产出,注重布局,狠抓落实,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确保学院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国内众多大型水利设施、奥运场馆、城市轨道交通、深海工程、新能源工程等建设中均有天大建工人的显著贡献和活跃身影,未来,新一代建工人也将在智能建设、绿色发展、安全运维等方面继续迸发新的活力。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在未来的发展中,建工学院将进一步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下,积极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继续秉承“实事求是”的校训,乘风破浪、敢为人先,移山填海,建功立业,以更加坚定的行动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和卓越人才培养,与祖国共成长,同时代共脉搏!
(编辑 焦德芳 张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