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菁菁英华】行万里之路,探地科之美——访天津大学吴礼彬副教授

      2023-05-06       

本站讯(记者焦德芳 王明辰)海浪在蔚蓝的海洋中翻涌,海鸟和粼粼的细浪嬉戏,灯塔与落日的余晖相伴……伴着中国西沙群岛的美景,天津大学地科院青年教师吴礼彬捧着新采集的植株、土壤,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入样本箱中。在西沙这几天,这样的采集工作吴老师每天都要重复无数遍。他将透过这些样本,研究气候环境改变、人类活动增多等对岛屿生态系统的影响,探索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西沙群岛珊瑚岛生态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

用科研事业拥抱美丽地球

“是不是冷门热门没想那么多。”吴老师说,“虽然从事地学研究有的时候比较艰苦,但苦中有乐、充实而美好,坚持过后,每一次野外考察的经历都让人深深留恋。”博士毕业后吴老师入职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目前任副教授,担任地理科学系副主任,也是地科院地理科学专业首届本科生的班主任,主要从事地-气界面氮循环的研究工作。地科院自2015年成立以来发展迅速,从研究院到学院,取得了一项项的优异成绩,已经成为国内地学研究的重要力量。“这里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实验分析平台,还有一群探索地球奥秘的追梦者”吴老师介绍说,“关于地球科学或地理科学,我们想解决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解决,我们都在自己的科研方向上共同拥抱美丽地球。”

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吴老师科研的常态。从酷寒暴雪的南极大陆,到奔流赴海的长江全线;从沙石纷飞的巴丹吉林沙漠,到海天一色的西沙群岛;在泰山顶看日出,在印度洋赏日落……吴老师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此次西沙之行,吴老师便造访了西沙群岛十多个岛屿,采集不同岛屿上的土壤、植被等样品。步入西沙群岛,吴老师首先想到的词语是“词穷”——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既有郁郁葱葱的绿色海岛,也有置身碧海的洁白沙洲,仿若散落在南海上的一颗颗珍珠。“如今气候环境的快速变化、日益增多的人类活动极大地影响了西沙群岛的生态系统,部分岛屿在过去几十年甚至几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岛屿海鸟数量锐减乃至绝迹,但是海鸟能通过排泄粪便为岛屿带来氮、磷等营养物质,从而促进植被生长和生态系统发育,这必然会影响到岛屿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吴老师介绍说,“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开展研究对于人类开发利用西沙群岛的同时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图1:西沙群岛科学考察

图2:南极科学考察

“让学生感受学习科研的乐趣”。

以鼓励为主,帮助我们发掘学习、科研中的乐趣——这是学生对吴老师的评价。在吴老师眼中,学生乐于去做一件事比让学生学会做一件事更重要,带给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动力,比教给学生探索学习的具体知识更重要,吴老师尤其重视帮助学生努力发掘学习、科研中的乐趣,把一件件枯燥的事情变得不那么枯燥。“我们不是在上课,更像是在旅游!”吴老师公选课《中国旅游地理》的学生王同学兴奋地介绍,“吴老师的课有着丰富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知识,课程中我们惊叹于自然的神奇、享受着风景的优美,并且回答问题还能得到吴老师亲自拍摄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明信片。”在科研路上,吴老师更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和学生一块梳理课题的研究目的、明晰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学生一步步讨论实施方案,引导同学发掘学习、科研中的乐趣。“在学习、科研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环节都会让人充满兴趣,总有枯燥的地方,但不能逃避。”吴老师说,“很多时候,我会告诉学生,不是有兴趣才去做,而是做得好才更有兴趣。”

图3:给学生上课

图4:长江源、泰山、印度洋和西沙群岛考察时拍摄的风景

“未来我将继续深耕地球科学领域,做有趣的科研,赏绝美的风景”吴老师说,“野外工作遍历诗和远方后,在天大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探索,沿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解决有意义的科学问题,为探究地球奥秘、守护宜居地球做一点工作,是一件幸福的事!”

(编辑焦德芳 张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