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召唤时 我们正青春
——访2023级研究生新生孟悰延 解乾宏 万艳
□ 本报记者 朱宝琳
初秋时节,2023级研究生孟悰延、解乾宏、万艳完成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实践,以新生的身份回归校园。“我们是天大出征的第一批‘00后’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从“渤海之滨”天津奔赴“陇上江南”甘肃宕昌,他们沉下身子、撸起袖子,在西部实践的大熔炉中历练成长。
从昔日脱贫攻坚的受益者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者,从“为了奉献他人”到“让自己获得了前行的勇气和力量”,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传播者,他们带着对“小我融入大我”的实践和思考回到天大,让青春在逐梦征途中闪光。
做发光发热的实践者
在跟随天大第24届研支团出征支教之前,孟悰延、解乾宏和万艳都在本科4年中广泛参与了志愿帮扶工作和社会实践,传承着天大“爱国奉献”的传统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我是国家脱贫攻坚的受益者。”孟悰延说,他的家乡曾是省级贫困县,自己通过农村单招计划来到了天大。“从小县城到大学殿堂,我一路见证了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伟大奇迹,我也很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光热。”
怀揣着“饮水思源”的种子,孟悰延上大学后深度参与了各类志愿服务工作,在本科期间曾担任天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参加了全国残运会、达沃斯论坛、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累计志愿时长超过1200小时。毕业之际,孟悰延放弃了学术保研,加入了天大研支团并担任团长。“现在,我是一名乡村振兴的建设者。”他说。
万艳从贵州的小山村跨越千里考入天津大学,并得到了国家资助。她在本科期间克服了学习、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曾担任校学生会执行主席,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荣誉。
但“学霸”也会感到迷茫:“我一度茫然、焦虑,不知道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万艳说,在得知学校有研支团后,她决定去试一试,希望从中寻找答案。此前,万艳和室友连续14个月线上帮扶宕昌县哈达铺中学的3名初中生,团队授课总时长超过150小时。
万艳说:“金东寒校长在2022年毕业典礼的讲话中提到了我,他希望我到了宕昌后能成为孩子眼中的‘全能老师’。就在那一刻,我感受到强烈的‘家国情怀’,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本科刚入学时,我对于支教这些工作不太了解,是有一点抵触的。”解乾宏说,他在天大结识了李依霖、席皓格、杨帆、任怡璇、田烁等老师和伙伴,他们都奔走在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的路上。在他们的感染下,解乾宏很快跟上步伐,先后前往海南、湖南等8个省份参与支教和调研,“脚上沾满泥土,心中填满真情”。
解乾宏(右)走访学生家庭
解乾宏尝试做导演、编剧、演员,汇总学校22支实践队素材,拍摄微电影《走近支教》,作品荣获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三等奖,并登上“学习强国”平台。他真实记录学校定点帮扶甘肃宕昌、天津付家村及研支团开展的相关工作,完成了3篇精准扶贫成果案例。
解乾宏在科研和实习实践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面对企业抛来的橄榄枝,他还是决定要去西部支教。“因为现在的我,有热情、有机会去支教。最浪漫的是,祖国召唤时,我们正青春。”
做更多孩子的引路人
“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扶智’与‘扶志’结合”,带着母校的嘱托,他们走进大山,走到了宕昌的孩子们中间。
在宕昌县大寨九年制学校,孟悰延担任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他注意到,这里大约3/4的孩子们都是由爷爷奶奶照看,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老一辈人不善表达,对孩子讲明白读书的道理比较困难。”因此,孟悰延坚持开展家访,先后走进班上一半以上的家庭拉家常,鼓励孩子们认真学习。
“我希望能够力所能及地触动一些孩子的灵魂,改变一些家庭的思维。”孟悰延组织研支团给每个经济困难的孩子送了《平凡的世界》这部书。“书上说,‘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希望孩子们努力成长成才。”
万艳所在的宕昌一中是当地最好的高中。她欣喜地得知,之前宿舍集体线上帮扶的3个学生都考到了这里,其中一个女孩恰好就在万艳的班级,继续做她的学生。
从一名天大工科生变为高中语文老师,万艳带着大山里的学生们创作诗词、走近文学,让“诗和远方”没有缺席。万艳为200多名中学生开展主题讲座,她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孩子们:“这世界总有一束光,是你点亮的。”多名学生在笔记本上写道:“这是我最难忘的一次讲座。”
万艳在宕昌一中为学生们作讲座
对于如何当一名“好老师”,孟悰延、解乾宏、万艳和其他成员有个共识,那就是要像天大的老师那样,把工作做到学生心里。解乾宏和万艳都不是班主任,本职工作只需要教好课程,但他们都挤出时间,在课余和孩子们谈心交流,做孩子们的朋友和引路人。
孟悰延本科时就读于求是学部,从大一开始,思政教师程斯宇就来担任他们的特聘班主任,和他们推心置腹地谈信仰、谈理想。“我们的‘第一粒扣子’就是从那时候起扣好的。”孟悰延说,他们跟着天大的老师,懂得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也要把这样的信念,传递给大山里的孩子们。
孟悰延为少先队员讲授主题队课
孟悰延和伙伴们组建了大寨九年制学校国旗护卫队和红领巾广播站,吸纳培养国旗班成员和红领巾播音员,在课外实践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在“大国重器”系列“云课堂”中,天大研支团邀请地震大装置、智能机器人等项目组,带领宕昌的学生们“上天入地下海”,领略科技的力量。解乾宏还和同伴一起,为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拍摄了全景宣传照片,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个长征路上的“加油站”。
做不负时代的“天大人”
“用一年的时间,做不负时代的事情。”天大青年在扎根基层中锤炼本领、涵养品格,“不从纸上逞空谈,实地把中华改造”。
孟悰延所带的班级,一年来平均成绩进步了20多分,还有人从10多分提升到80多分。“有一位学生,上半学期听课状态不佳,在我家访后,他的成绩从60多分涨到90多分。他回家主动跟妈妈说,自己遇到了一个好老师。”
“生逢盛世,使命在肩。”孟悰延说,“扎根宕昌的这段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非凡意义,我自己也融入到了这个伟大的进程中。”返校后,孟悰延加入到徐万海教授的课题组,投身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研究,立志为祖国海洋事业奉献“天大力量”。
“在宕昌的每一天,我都是幸福的。”万艳收到了不同的学生给她的纸条和书信,一字一句写满对她的喜爱、依恋与鼓励。“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万艳说,“我习惯于一个人攻坚克难,但同学们把爱反馈给我,让我拥有了面对一切的力量,我对未来更有底气、更加坚定了。”
天大青年接力进行着“不走的支教”。暑假里,上一届天大研支团的几位研究生返回大寨九年制学校,回来看望他们和解乾宏共同带过的学生,分享成长的喜悦。解乾宏说:“我们和当地的学生感情很深。临近离开宕昌时,有的学生当天凌晨4点多钟就去招呼同学给我们送行。他们6点多就到了楼下,怕打扰我们休息,等到7点半才给我们发消息。有个学生怕早晨睡过头,一晚上都没怎么睡。”
回到天大校园,解乾宏继续推进着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的VR实景导览项目,同时帮助当地学生获得相关资助。“我的导师张敏老师在宕昌有科研项目,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参与其中。”解乾宏计划在研究生阶段,要更加努力地锤炼专业技能,不断在服务祖国、奉献人民的奋斗中成就新的人生高度。
宕昌县是千年药乡,天津大学以宕昌的当归寄语2023级新生:“当”你学成、“归”家报国。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天大学子们传承着不变的“家国情怀”。万艳编辑整理学生们的文学作品,创办了宕昌一中的校园刊物 —— 《春华秋实》。“春华秋实,生生不息,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一直都深植于这片土地。让大山开出花朵,实现的不仅是个人理想,更激励我们在未来的征程上,以青春的名义不断追逐伟大的中国梦。”
图片提供:孟悰延 解乾宏 万艳
(学生编辑 刘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