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勇争先 善作为:我校教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体会及感悟

      2024-03-31       

编者按: 2024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天津视察指导,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我校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师生们表示,将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务实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作出新贡献。本报特开设“勇争先 善作为”专栏,陆续刊发我校师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自觉对标对表,见态度、见行动、见效果。

嘱托殷殷化动力 以“文”兴业开新篇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体会

□ 人文艺术学院教授 李春艳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明确了天津工作的战略指向、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高屋建瓴地从全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角度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的长远发展的宏伟蓝图,在新时代新征程天津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国家之魂,文以铸之。当今中华文明正处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新方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阐释的:“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高度的文化自信和繁荣兴盛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文化不但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还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的写照,城市文化就是其具化形式与现代性展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其中之一便是强调“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高级聚落形态和社会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机制和主要力量。文明程度,铸就城市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趋势,准确把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发生的深刻变化,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文化的强调,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很多方面,城市建设也不例外。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思考文化的作用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城市文化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理念,对于在新时代城市工作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文脉、涵养城市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的重要论述,更是首次在国家战略全局意义上把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统筹起来,提出了综合治理“文化问题”和“城市问题”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强调的“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就是这一文化建设思想的具体化展开,也是赋予天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重视城市文化建设,是基于城市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地位。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求在规划编制中注重“文化特色”和“文脉延续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城市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庞大的人口规模、发达的公共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服务体系,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激活了创新动力;另一方面,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可以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因此,城市必然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和主平台。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又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周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本体和本质在于文。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增强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须臾不能离开文化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化对于人的“化”,对于民和城的“惠”,对于业的“兴”,究其根本,是以文化惠民之雨露,润群众幸福之土壤,实现新时代天津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天津是党的红色文化发源地之一,津味文化众彩纷呈,天津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引的方向,在传承保护天津历史文化的同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让优秀历史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到天津新时代高质量建设进程中,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天津新篇章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

A2E3E

天津古文化街街景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有、精神充实的美好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传统中华文明促进人民的发展也是题中应有之义。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人民城市和人文城市。“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政治立场和鲜明政治优势,也是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一根红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文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战略与策略的关系”中,他强调,要胸怀“国之大者”,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把中国和世界连接起来,增强战略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制定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战略支撑。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超越了西方经济学对于人民中心地位的漠视和对人文价值的忽视,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优秀的、厚重的传统文化对经济价值的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也体现了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人民城市和人文城市”的精神内涵与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天津城市文化的期望和要求,是站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来擘画的,为天津的腾飞发展提供了凭借力。我们需要感悟思想伟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地落实、见行见效。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 善作为要聚焦人才培养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感悟

□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李丽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我们既要发扬“勇争先”的拼搏进取精神,又要找准“善作为”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着力点。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如何把天津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人才优势的“红利”、科创成果的“富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 善作为 需要培养一支新型劳动者队伍

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类作为社会历史实践主体持续对象化的过程。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了物的要素,劳动者构成了人的要素,即生产力的主体,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是生产力的能动要素和价值的唯一源泉。科学技术只有被高素质的劳动者所掌握和应用,才能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与以往重复简单劳动生产的“机械式动作的工人”相比,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是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适应先进数字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和信息决策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能够合理运用新型生产工具,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且能够快速适应高端新型设备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首先要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型人才和能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2023年12月,科技部《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2)》显示,“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科技队伍规模为我国产生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尖子人才提供了前提条件,但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多而不强”,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等领域领军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仍有明显短板,这与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新型劳动者的要求和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

培养新型劳动者队伍需要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经济全球化表面上看是商品、资本、信息等在全球的广泛流动,但本质上主导这种流动的力量是人才,是科技创新能力。中国作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人才大国,要满足我国对科技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全方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主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进行布局,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强建立人才竞争优势”,必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坚定人才培养自信”,坚定“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自信。

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均为人,其加快发展取决于劳动主体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针对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符合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迫在眉睫。这要求我们要瞄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个重大命题,不断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实现人才的全链条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强调“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新征程上,天津应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的突出优势和基础教育基点及高等教育龙头的作用,有组织地构建全学段、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培养基础。

基础教育要为青少年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提供丰厚土壤。青少年是科技创新的后备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希望。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小朋友们要从小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

新征程上,中小学要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种子。今年寒假,天大附小开展了为期2周的科学训练营,20多名高层次青年人才为126名小学生精心授课。训练营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素养着眼,从培养学生提问、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创新习惯入手,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层层推进,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增强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高等教育要勇担龙头使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这要求高校要聚焦“国之大者”,精准服务国家战略人才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新时代十年,高等教育全面启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在77所高校布局建设了288个学生培养基地,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中国范式”,已累计吸引了3万多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梯队网络”已然形成。

新征程上,高校要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引导其全面提高思想境界和业务水平,深刻认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把“国之所需”作为“我之理想”,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以更长远的眼光、更远大的格局、更坚定的信念谋划个人科研事业;要有针对性地提升青年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卓越工程人才,使之成为市场和企业的中坚力量。

高校要打破教学与科研的边界,把科教融汇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整合多方资源,推进科教融汇,积极将科研优势、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面对人才链、产业链之间相互脱节的问题,高校要积极探索实行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推动个性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提高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面对工程硕博士培养中产教脱节、研究和应用“两张皮”的问题,高校要用好科创园这一重要载体。天津天开高教科创园正式开园至今,注册企业超过了1220家。其构建的“科教优势助力产业发展,产业升级反哺科教兴盛”模式,有力推动了大学与城市相互赋能。天开园正加快成为天津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创服务生态圈。

89CC9

天津之眼 三岔河口区域风光

针对高校科研成果“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难题,天开园依托天津在化学、化工、材料、精仪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努力将园区的“政策红利”转化为高校的“发展红利”,为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的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023年5月,天大博士生李双阳带领的团队研发的“体内可视化小口径水凝胶人工血管”项目入驻天开园。目前天津大学校友、学生、教师参与注册、迁入园区的企业已达70余家。高校要抓住天开高教科创园发展机遇,乘势而上,拿出龙腾虎跃的干劲,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到津沽大地上。

本版摄影:史萌

(学生编辑 丁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