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一座令人期待的新博物馆——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将在2025年我校130周年华诞之际敞开大门,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增加一个底蕴深厚、独具特色、意义深远、富有新时代特征的人文教育与文化活动中心。5月28日下午,工程启动座谈会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办,博物馆的建设正式拉开大幕。
大学博物馆是现代高校发挥知识的研究、传播和存录功能的重要文化设施。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自建院以来就奉行“博物馆化”的理念,积累了丰厚的人文艺术资源,包括院长冯骥才先生文学、绘画、文化遗产抢救和教育的成果,数十年来苦心搜集的数千件珍贵艺术品和文物,以及数万册图书史料。冯骥才先生决心将毕生成果与收藏的精华都捐献出来,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增添一座与之匹配的重量级博物馆。这是他的一个文化理想。“天大的事对于我是‘天大’的事。来到天大,我总一种非凡的荣誉感和敬畏感,想要做一些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应该做的特别的事,把自己的心血和理想倾注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冯先生说。
冯骥才先生发言
为成就此人文盛事,经教育部批准,在天津市、南开区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决定建设“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作为2025年向130周年校庆的献礼。博物馆建筑仍由天津大学教授周恺设计,天大设计总院参与,是对现冯研院大楼和原土木工程系土建馆这两座具有遗产性质的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与利用。
将来,天大师生走进这座博物馆,能通过一个个不同主题的展览,走进冯骥才先生文学、绘画的艺术天地,见证他亲身经历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人文教育的历史现场,读到一部未曾有过的立体的“中国年画史”,领略中华民族的“美的历程”,沉浸于民间艺术的斑驳灿烂,感受世界上伟大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的生命气息。值得一提的是,南通蓝印花布、瑞安木活字等多项重量级非遗,将按照非遗学和博物馆学的理念得到完整、系统、充分的展示。建成后的博物馆,将与冯研院的非遗学教研紧密结合,成为学生在其中学习的课堂;更将面向全校,发挥人文通识、审美教育的作用,成为广大师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欣赏古代艺术、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的沉浸式平台。
工程启动座谈会现场
工程启动座谈会上,学校相关部门及博物馆施工、设计、监理等各单位代表纷纷表态,将竭尽所能、精诚协作,为建立起一座在当今高校中独树一帜的专业性文化艺术博物馆而共同努力。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在致辞中说,在冯先生20余年的探索和努力下,非遗学的种子已经扎根天大,绿意盈盈地成长起来。“今天,我们要建的博物馆不同于传统的博物馆,是一座全新的非遗博物馆。建成之后,‘博物馆教研’将与‘田野教研’共同构成我校非遗学科独特的教研范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可以说,大学博物馆是大学里的大学。我们要让博物馆成为帮助学生滋养美好心灵、开拓精神视野、树立文化自信的‘大学校’。”杨贤金表示,要举全校之力建设好冯骥才博物馆,将其打造成天大非遗学科发展的沃土、文化育人的高地,“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天津大学的又一文化符号,成为天津市新的文化名片。”
(编辑 焦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