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创建“双一流”:新法科建设与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

      2024-06-17       

建设适配新时代的新法科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法科人才?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法科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有效解决新时代的法治新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一批德法兼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应用型卓越法治人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天津大学法学院心怀国之大者,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面对科技产业革命的挑战及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需要,确立了“高起点、入主流、有特色、国际化”的办学方针,开始了天大新法科建设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精心铸魂 培养有灵魂的法治人才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对法学教育进行了全面诊断,指出了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对此,我校法学院重新梳理了学科体系与课程体系,提炼出“铸魂”与“交叉”两个关键词。

“未来已来,作为强国一代,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你将扮演什么角色?贡献什么力量?”围绕开学第一课,天大法学院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刚刚进入法学院的学生思考为谁学、为何学,坚定学生们的理想信念、使其树立远大目标。法学院在新法科的实践中重树人才培养目标,从品格、伦理、思维、知识、能力、意志品质等10个方面提出立体化毕业要求。

法学院院长孙佑海在给学生讲授如何写好论文时,强调写好论文的根本原则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法学院增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法律职业伦理”“法学方法论”等课程。新法科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局观、整体观和伦理观,训练其思维模式与核心素养,“爱党、爱国,有‘家国情怀’”被明确写入法学院的培养目标中。

224EE

孙佑海脚踝骨折仍坚持为学生上课

2021年,天津大学新学期全校新工科通识课程的第一讲是“人工智能与法治导论”。课堂上,有学生用手机拍摄到院长孙佑海在脚踝三级骨折的情况下,还坐轮椅来到教室给学生现场授课的感人一幕。言传、身教,天大法学院把思政课上到了学生的心坎里。

2015级本科生张灯在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当天就把奖学金捐给了学院,他要让奖学金去做更有价值的事。疫情3年,在学校各项抗疫服务中总能看到法学院学生勇担重任的身影。法学院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在感悟社会进步中坚定理想信念,在了解民生百态中磨炼坚强意志,在参与社会公益中增长智慧才干。

“法学教育要有灵魂。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新时代的国家栋梁。新法科培养的是有情怀、有学识、有判断、有坚持的法学人才。”孙佑海说。

提前布局 面向未来培养复合型人才

“聊天机器人”ChatGPT能搜集、掩盖、窃取、攻击原始数据;人工智能抠图换脸,让眼见不再为实……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时代已经到来,而与之相匹配的伦理、法律还没有跟上。

2C668D

法学院召开“ChatGPT与法学界的应对”研讨会

社会急需的新兴学科开设不足、法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还不够,针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些法学人才培养短板问题,天大法学院列出了学科融合新课表。

“中国企业在国外开展诉讼,聘请的律师大多是西方律师。这反映出许多问题,除利益考量外,还涉及国家安全等。因此,建设新法科势在必行。”孙佑海说,“将来法学人才一定是复合型人才,技术革新改变社会,也在倒逼教学改革。未来国家需要的是有‘家国情怀’、敢于面对挑战、通晓国际规则、能行走在国际舞台中央的新法科人才。”

面向未来培养人才,天大法学院联合国内一流法学院发起成立了新文科建设首个联盟——法学教育创新联盟,为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信息资源共享、制度模式创新的优质交流平台。

学院直面科技革命对法学教育带来的挑战,增设了“金融学导论”“人工智能与智慧司法”等交叉学科前沿课程;引入跨学科背景教师,利用学校工科优势,多学科协同建立生物安全中心、智慧司法实验室、智慧法治研究院、绿色发展研究院等复合型人才培养高地;聘请院士、高层次人才等理工科著名学者担任研究员,对法学院学生进行多学科交叉培养。

对于涉外法治人才短缺的情况,学院积极开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学院以在线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为突破,引入哈佛大学等国外著名法学院优质资源;与天津市司法局和律师协会合作,成立天津市首家涉外律师学院;参与天津大学全球治理人才培养项目建设,为国际组织输送人才;与国际工程管理专业合作建设“工程项目投融资”微专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聘请名师为学生开设语言类课程,打造“法律+外语”高水平复合型涉外人才。

打破藩篱 探索开放办学新模式

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负责任地使用生命科学的全球指导框架》,由天津大学牵头的《生物安全科学家行为准则天津指南》(以下简称《天津指南》),作为中国提出的道德准则成为《框架》高级别原则,得到了生物安全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起草这份《天津指南》,是天大法学院打破学科藩篱、跨国跨校跨专业建设新法科交出的一份新答卷。

解决新形势下的法治新问题,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法学院明确将“交叉复合”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引擎,打破学科藩篱、探索开放办学新模式。

师资是开放的。天大法学院鼓励专任教师参与法律实务,多渠道增长实践经验;实施“双师互进”计划,聘请高水平的校外实务专家深度参与法学院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实际授课,实现理论与实务“无缝对接”。

课堂是开放的。学院以现实需求为导向,丰富课程资源,选修课程由原有的不足20门增至近50门,特别增设了“法律检索与论文写作”“党内法规学”等具有“两性一度”的课程,构建起了由理论课、案例研讨课、实习实训课、双语全英文课、在线课、跨学科课等组成的“理论+实务”立体化课程体系。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综合运用案例研讨、模拟法庭、庭审观摩、虚仿实验等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实务是开放的。法学院针对不同年级特点,采用见习、庭审观摩、辩论赛、职业规划讲座、模拟法庭、业务实习等方式,构建分年级、分阶段的实习实践体系;与法院、检察院、律所、法律科技公司等20余家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2019年,“国际法模拟法庭虚仿项目”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智慧司法创新应用实验室获批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实验室。

此外,学院还拓展了“交叉复合”内涵,将跨国、跨校、跨专业培养也作为人才培养新的增长点。实行“天大-哈佛”在线国际化合作项目、法学教育创新联盟、工程投融资项目微专业等举措,正是这种内涵扩展的鲜明体现。

一系列新法科的探索让天津大学法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创新优化。

5F420C

天大队获国际刑事法庭中文赛全国二等奖

近年来,天大法学院学生在红十字国际人道法、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等竞赛中获各类奖项50余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省部级等立项30余项。学院毕业生逾40%进入北大、人大、耶鲁、伦敦政经学院、悉尼大学等境内外知名学府深造;其余学生主要进入政府机构、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公司企业等相关行业,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保障。学院在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本科)评审中荣获二等奖。

赵晖/文

郭贵雨 张净雪 弭维/图


强理科基础研究 育拔尖创新人才

一年多前,知名国际期刊《科学》在线刊发了一篇名为《全氟羧酸的低温矿化》的论文。该论文提出了一种比当前的方法更温和、简单且廉价、无害化处理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化合物的全新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天津大学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李预立是一名标准的“00后”。

像李预立这样的理科基础研究青年才俊在天津大学层出不穷。近年来,天津大学理学院持续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特别是在科研实践、师资配备、国际交流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探索。

厚植“家国情怀” 践行核心价值观

“我们要将个人的价值追求放在更广大的时代背景中,把个人的理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就职于中核四○四有限公司的理学院2020届优秀毕业生吕福宁在受邀参加学院党支部共建主题党日活动时说。

理学院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深刻认同和深厚情感,引导学生承担起“兴学强国”的责任和使命,在服务社会、解决关系国家发展和民生需求的重大问题中成长成才。

本科生科研论坛课题组双选会是理学院的品牌活动,多年来受到学院师生的支持与欢迎。该活动旨在增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导师、学生与课题组之间的了解与沟通,激发创新思维,激活科研梦想。双选会通过导师宣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在本科生中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学生通过听宣讲,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到课题组的对应展位与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各课题组的学长学姐们也积极为他们解答,帮助本科生与老师达成双选意愿。

“做好基础学科的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学院邀请专业教师开设“理想启航”系列专业教育课程,通过“专业学术报告”“实验室参观”“导师面对面”等课程环节,帮助本科新生了解所学专业,认识实验环境,体验科研氛围,提升专业认同感;通过“学生科学论坛”“科研一日”“研理导师大讲堂”“我和青椒有个约会”等品牌活动,邀请科学专家、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谈经验、说科研。

实施科创计划 激发科研热情

理学院学生卜一凡在大学期间,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完成了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用自己的研究助力解决抗生素滥用而导致的污染等问题,并连续3年获得国家奖学金,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直博北京大学。卜一凡最难忘的是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参与了多个科研训练项目。他说:“本科阶段的科研训练,坚定了我投身基础学科研究的决心。”

9048E3

刘京津(右)指导本科学生操作示波器

学院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学院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了《天津大学理学院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形成了低年级聚焦专业兴趣与认知培养、高年级聚焦科研实践与学术表达的理学院科研能力培养大框架。学院还制定了个性化培养方案,开放性的培养理念贯穿于拔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行学分制管理,尊重学生学科专业兴趣,提高选课自由度,鼓励学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思考,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推行小班化教学,“强基计划”学生单独编班,精准培育学生专业能力;贯彻导师制培养,实行全员导师制,聘请学术大师、科研人才等参与学生培养工作,激发学生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

学院以促进学生科研创新培养为目标,聚焦科技竞赛、学科前沿、科学普及等领域,通过开设讲座、课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培养上,学院为学生自主探究留足空间。理学院院长耿延侯介绍说:“我们强化了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和模块化,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课程修读方案,为有学术志趣和潜力的学生提供‘一人一策’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凝聚育人合力 引领创新智慧

累托石片层改性研究是工业印染废水处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学院马骁飞老师将在科研实验中开发出的2个科研成果编入了实验教材中,以此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深度和质量。“马老师将他的科研成果转化成我们本科生的教学实验或学生竞赛项目,这种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和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很好地培养了我们的能力。”第四届“卓越杯新实验创新赛”一等奖获奖学生李慧智说。

2F8A29

马骁飞(右3)指导学生做实验

学院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加强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合作,通过构建多重育人队伍,切实体现协同育人优势。学院构建了“年级+班级+宿舍”三重学习区域,营造良好氛围;构建了“班主任/班导师+辅导员+学业导师+学习委员”四级负责人模式,形成了抓学风的合力,从“学习、生活、思想”三方面进行管理。此外,学院还推行了“师友导师”计划,建立了导师队伍,创造各种方式促进师生交流,发挥“师友导师”育人作用。在学生培养上,学院强调“点燃一把火”,而不是“灌一桶水”的方式,注重因材施教,让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成为主导。

2022年,学院有12名本科生在顶级及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得第13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全国大学生化学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一等奖等11项国家级赛事奖项。

“我们要矢志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做出具有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力量。”天津大学常务副校长、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胡文平教授说。

强化交流合作 探索协同培养

2023年暑假,理学院党委书记刘昌龙等带领15名2022级本科生赴新加坡开展研学活动,学生们涵盖了学院拔尖计划、强基计划和理化试验班各专业。“这样高水平的交流学习让我们在本科阶段就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术思维,获得更广阔的学术资源和机会。在亲身经历了这次研学后,我更加坚定了科研梦想。”理学院本科生李仲杰说。

5187C

理学院组织本科生赴新加坡研学

高水平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需要置身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环境。学院坚持“以本为本”,与国外著名大学开展交流合作。每年暑假,学院定期组织本科生赴海外知名高校参观学习,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理解度,增强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人才。

同时,学院不断加强与国内重点院所之间的强强联合,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加快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学院与中科院化学所签署了联合培养合作协议,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联合举办了“钱三强英才班”,并联合设立了侯德榜奖学金、严济慈奖学金及纳米科学探索奖学金等,共同培养对化学、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感兴趣、有志从事相关领域方向研究的本科生,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相关研究领域及单位输送优秀的后备人才。

“建设科技强国,高校应责无旁贷、勇担重任,切实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刘昌龙表示,“我们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专业、课程、教材、教法等全要素改革,善用爱国之志、激发创造活力,培养出更多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

张华/文

刘延俊 程姗姗/图

(学生编辑 刘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