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擘画教育强国的大学之道—写在天津大学建校129年之际

      2024-10-02       

记者 焦德芳

兴学强国,大道无垠众行远;栉风沐雨,弦歌浩荡启新程。

天津大学迎来129岁华诞。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踔厉风发,正以跨越三个世纪的“强国之我”腾势而行,年轮的江河在渤海侧畔奔流壮阔。多少求索历尽峥嵘,多少豪迈气壮河山,多少荣光校誉无穷。家国情怀潮涌,涤荡着历史的天空。

巍巍学府,强国何为?

信仰指引伟大实践,在守正创新中砥砺前行,在攻坚克难中越沟迈壑。习近平总书记为强国之路根本遵循谋篇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前行129载,是高天滚滚的长征。天津大学始终从精神与实践两个层面擘画着教育强国的大学之道:将教育的政治属性镌永弥深,让教育的人民属性铭刻于胸,把教育的战略属性奉之圭臬。

敢问大道何方——正在脚下。


擘画大学之道,我们思政引领精准、兴学强国不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道之行,立德树人。

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大学的诞辰日。天津大学从诞生便天然肩负起“兴学强国”的使命。跨越三世纪,“兴学强国”永远是她最看重的第一课,“立德树人”永远是这里人们衡量教育的第一质量。

——近百年前,张太雷校友在广州起义壮烈牺牲,像一道醒世惊雷划下了为国民“谋将来永远的幸福”的誓言。今天,校史馆张太雷展室是校园里最火的课堂,“一封家书探初心”的情景党课成为师生追寻初心梦想的一扇窗。

——时局危难,确立“实事求是”校训的老校长赵天麟拒绝与侵略者“亲善合作”,竟被日寇暗杀,用生命写就烈士壮歌。今天,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要在每学期“开学第一课”讲述校训背后的故事;“校歌校史演绎大赛”的舞台上,一代代新生把自己“代入”赵天麟的精神世界,让家国情怀入脑入心。

——抗战救亡,北洋师生千里入陕合组西北联大,跋涉川陕五百余里,古路坝的“七星灯火”成为中国教育史永存的精神财富。今天,天津大学派出200余支实践队、3000余名师生奔赴28个省份开展暑期实践,走进中西部广袤的山乡村野,到社会大课堂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让青春在“大思政课”中百炼成钢。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破解这一核心课题的关键之举。”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明确指出。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天津大学抓住立德树人“牛鼻子”,实现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学校先后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计划”、思政课“授课小组制”改革,成立了“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全面提升协同育人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天津大学是‘国之大学’,牢记‘国之大者’,我们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杨贤金说。


擘画大学之道,我们辈出强国人才、夯实复兴之基

大学之道,作英育华;大道之行,风雷九州。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北洋天大,亦从来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他拿到中国第一张大学毕业文凭,是联合国宪章起草者之一,在国际政治角斗场一次次回击列强侵侮、维护国家主权。

——他是中国化学工业奠基人,愤慨洋人“厂方高价刁难,提出无理要求”,五年创出“侯氏制碱法”,一举打破西方垄断。

——他为抵御日寇亲手炸毁了自己设计建造的钱塘江大桥,长啸“抗战必胜,此桥必复!”肩系家国运命于身,是峥嵘岁月中天大人的精神写照。

王宠惠,侯德榜,茅以升……从他们身上你能彻悟“大师而大学”的霁月风光——那些难以解释的疑问、荡气回肠的奋争、艰苦卓绝的牺牲是怎样汇聚成兴学强国的力量!

时间巨笔如椽,绘写学府新卷;嘹亮号角前进,鼓舞奋进华章——看!全面提升人才竞争力,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青年湖畔的大势大潮正锐意翻涌。

国之大学,要形成世界一流的本研教育体系:天津大学出台“金师、金课、金教材”建设行动方案,要在未来五年培育选树220项本科教学模范,包含10名天津大学荣誉教师、10支天津大学荣誉教师团队、100门天津大学示范金课、100本天津大学品牌教材;未来技术学院揭牌,打造院士领衔、汇聚优势学科、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引入头部企业资源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学校还探索组建了大型建设工程安全、无人驾驶汽车等13个校级学科交叉平台,加快形成拔尖复合型人才的培育高地、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高地。

国之大学,要培养新一代“大先生”:天津大学调整优化校内人才计划体系,加大对战略科学家的全方面支持,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多维度支持,汇聚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在基础学科、文科和新兴学科等建立人才特区,探索一院一策、一人一策的改革大潮;五年来,天津大学吸引了800余位45岁以下的海内外优秀青年才俊加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数据库发布的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天津大学位列第八,彰显了学校引育人才的卓然成效。

国之大学,要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新工科教育”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这是天津大学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育人成效的宝贵实践,也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引领未来的卓越人才培养路径;多个学科入选教育部“101计划”,旨在以课程改革小切口带动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大问题,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聘任著名民营企业家刘毅校友担任宣怀学院院长——这是我国首位担任高校创业学院院长的民营企业家。


擘画大学之道,我们砥柱科技支撑、服务国家战略

大学之道,穷理振工;大道如砥,行者无疆。

科研报国的汗水处处闪耀,挥洒祖国大地便化为奇迹: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第一台飞机发动机、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的跨江大桥……天津大学为创建相对完整的中国近代工业体系做出重要贡献;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自由活塞发动机;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装上“心脏”;实现我国重水的完全自给;一次开车成功制备青霉素让中国人不被“救命药”卡脖子……天津大学为新中国工业建设创造了无数“第一”。

风雨经年,初心不改;大海星辰,纵博弥深。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今天的天津大学正在喷薄科技支撑力,智慧汗水向未来无限伸展——

在国家储能平台,天大人正在研发新型高性能电池电解液,为我国储能产业战略发展提速;在中国南海的惊涛中,天大人研发的“海燕-X”水下滑翔机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在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天大人在非侵入脑机接口研究领域多项核心指标达到国际最高水平,拥有世界最大专利池;天大人设计再造火星表面,助力“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天大人自主研发“妙手”微创手术机器人,实现了我国在远程手术领域的世界领跑;天大人研发新型丙烯催化剂,为下一代烯烃核心技术奠定科学基础;天大人建设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能模拟人类历史上记录的所有地震,将为防震减灾贡献磅礴的力量!

今天,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天津大学正承担着“挑大梁、当主角”的重任。学校制定出台《天津大学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育计划项目实施办法》,“启明”“攀登”“卓荦”三大计划梯次培育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深度参与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天津大学瞄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安全等新质领域,原创性引领性突破不计其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天津大学积极拓展“朋友圈”:与地方政府、头部企业强强合作,实现成果转化及资源共享深度融合。

“这是一个呼唤创新的时代,也必将是一个创新者辈出的时代,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和呼唤创新。”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这样谆谆教诲,“同学们,希望你们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擘画大学之道,我们诠释命运与共,化成天下大同

大学之道,止于至善;大道之行,四海承风。

文化,关乎国运国本,铸就强国之魂。文明的长河奔腾向前,思想的波涛澎湃激荡,天津大学正让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愈发壮阔宽广。

天大人不断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墙,里面垒砌着华夏民族的智慧文明,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张玉坤团队穷尽20余年阐释长城研究新内涵,让雄伟的奇观持续散发迷人的魅力。

“把书桌搬到田野去!”——天津大学冯骥才教授成立了瑞安木活字、西塘传统村落非遗、南通蓝印花布、杨柳青年画和天津皇会五大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为这门年轻的学科标记思想原点。

“这是一群来自中国的合唱天使!”国际合唱联盟主席勒普斯·穆布亚巴赞叹。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获得七项世界金奖,被授予“世界合唱团”殊荣,一次次在国际舞台唱响中国声音。

天大人正在加快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文以载道——天津大学与外交部在联合国欧洲总部日内瓦万国宫内共同举办《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与《科学家生物安全行为准则天津指南》主题边会。这份由天津大学专家主笔的《天津指南》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业已从中国倡议转化成全球倡议,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再次证明,在全球性公共安全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方利益紧密相连。

向海而行——天津大学耕耘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十载,成员单位拓展至8国、26所高校,国际合作硕果累累,从山水相连实现人文相通;天津大学东盟专班将面向中国-东盟海洋产业需求,探索构建以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管理等为主线的新工科留学生教学体系,着力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海洋领域卓越人才

赓续情谊——今年五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同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互致贺电。习近平在贺电中指出,收到了在天津大学留学的马来西亚学生写来的联名信,他们立志做中马友谊的传播者和推动者,期待用所学知识服务中马命运共同体建设。“两国友好事业后继有人,我对此感到欣慰。”


故事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启程;未来向哪里行进,大道就向哪里延伸。

从瀚海硝烟奔涌而来,向民族复兴澎湃而去。129岁的天津大学,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我们有这样的信仰:坚持立德树人,矢志兴学强国,让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我们有这样的豪情:夯实教育基础、孕育第一资源,培养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承载着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光荣使命!

伟大实践引领旧邦新命,我们有这样的自信:涵养天大品格,勇担时代重任,发扬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作用,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