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教育强国路上,善做善成步履不停 ——写在天津大学践行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一周年之际

      2025-02-01       

本站讯(记者 焦德芳)大道之经,壮阔无垠;授业如砥,行者无疆。历史总以自身的发展逻辑标注时代的重要印记。

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天津视察指导,提出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这是让天大师生振奋不已的“发令枪”。天大人信心为之一振、格局为之一变、气象为之一新!

走好教育强国路,共扬校誉于无穷。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擘画立德树人的大学之道,天大人步履不停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们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一年来,天大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奔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而去,致力于在教育强国路上塑造新质人才培养模式。

一年来,天津大学持续发力,让思政课教师站在讲台中央,让思政课真正讲到学生心里。2024年春天,在北洋园校区,一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集体备课会举行。现场除了天大马克思主义学院8位思政课教师外,还有学校党委书记等校领导,当天他们还有另外一重身份——这门课的授课教师,包括他们在内的五位校党委常委已经给未来技术学院等四个学院2021级的本科生完整讲授完一遍课程。当天现场,每一位教师说课结束后,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思政课名师一一点评,帮着一起“磨课”。在天津大学,像这样的集体备课会、磨课会对所有的思政课都已是“家常便饭”。一年来,天津大学马理论学科软科排名连续8年实现突破,跃升121位至全国33位;仅2024年马院思政课教师获得全国青教赛、教创赛等代表性教学奖项45项;思政课虚仿中心全年接待校内外100余家单位的3000余人次参访,连续举办三届红色全景资源大赛,已建成全国高校最大的资源平台。。

一年来,天津大学持续发力,以新工科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年伊始,天大校园里响起一声春雷:学校启动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跃升行动”,一揽子推出“五大行动”,旨在通过“跃升行动”深化立德树人综合改革,按照“从未来到未来”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快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探索数智时代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完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新开设的《人工智能导论》课也受到学生热捧。这门课由该校人工智能学院教授胡清华领衔,8位人工智能及交叉学科领域教授齐心打造,13个学院的30位教师共同授课;4000余名大一新生在智慧教室内通过裸眼3D、全景智能板书等智能教具与教授互动……这是天津大学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学科交叉及新兴学科布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缩影。树立“从未来到未来”的人才培养理念,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在突出位置;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优化学科布局,壮大新兴学科,培育未来学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这是天津大学在迈入办学第130个年头之际的独到思考与生动实践。

一年来,天津大学持续发力,以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提升一流研究生培养质量。金秋时节,一则喜讯让天大师生倍感振奋:在北京召开的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工作推进会上,天大报送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下电子特气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获评首批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优秀案例。一年来,学校率先创立校级研究生导师发展中心,研究制定建设方案,成功召开全国性建设研讨会,示范引领研究生导师发展方向。天津大学组织参加2024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获全国一等奖5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43项、优秀组织奖4个。8门课程获评或立项教指委示范/精品课程,3门课程进入2024年教育部“拓金计划”课程名单。迎接2025,天津大学推出一流研究生教育新质行动,强调坚持立德树人、面向未来、分类发展、数智赋能,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一年来,天津大学持续发力,不断为青年人才成长按下快进键。让青年人才“减负、快进”,给资深教授“加磅、加码”,让辅导员评上“专家、人才”……一场让青年教师队伍快速成长的人事制度综合改革在天津大学火热开展,一系列创新人才计划让青年人才有机会挑大梁、当主角,力求把人才培养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去年5月推出的“U35计划”是天津大学为35岁以下青年人才晋升正高职称打通的一条绿色通道,要遴选出在学科领域具有发展潜力、学术方向具有引领性的青年教师,加大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使用力度。一年来,学校调整人才计划体系,启动国家级青年人才长周期支持方案;提高用人单位自主权精准引才;在校院两级团队建设、教师跨学院联合聘任、人才计划岗位冠名等方面先行先试,激发教师工作活力。2024年,学校新增16位国家级领军人才、30位国家级青年人才,“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人数居中国内地高校第8名,“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人数居中国内地高校第10名,学校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天大人步履不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一年来,天津大学深挖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产生大量高质量科技成果,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劲动力。

一年来,天津大学持续发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2024年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天津大学成果“全球首个片上脑-机接口智能交互系统” 与“嫦娥六号”“首艘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等共同进入这个闪闪发光的榜单。新型丙烯生产催化剂登上国际顶刊,天津大学胡文平教授牵头的“高迁移率有机半导体晶体材料与器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天津大学牵头的“复杂条件高坝工程智能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合成生物学、煤炭清洁利用、生物和信息融合、新型显示材料、绿色建筑和水资源、智能机器人、深海关键技术等领域形成集群优势.....这些无不彰显着天津大学着力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的生动实践。一年来,天津大学不断探求推动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举办青年科技人才座谈交流会,围绕有组织科研进行探讨,不断拓宽有组织科研的工作思路。聚焦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依托北洋融合论坛、求实青年科技训练营开展27次学术交流活动,受益青年学者超千余人次,为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年来,天津大学持续发力,建优建强战略科技力量。“上千吨的载重,40多万个接口同时工作,控制精度还得是毫米级!”去年五一劳动节,位于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的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震大装置”开启水下实验。建设期间,天津大学先后有120多名教师、180多名研究生参与其中。多学科交叉攻关,水下地上不同平台测试,“国之重器”和人才培养实现“双向奔赴”。一年来,天津大学以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目标,积极推进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一室一策”稳步推进重大科研创新平台改革发展,切实提升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能力。围绕重点新兴前沿交叉发展方向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基地平台的培育建设,引导各类创新基地平台全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创新需求。

一年来,天津大学持续发力,加强区域行业深度合作。在泰山脚下,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一碳化工团队在马新宾教授带领下帮助当地企业树立了钢化联产的行业典范。采用天大技术的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年产5万吨甲酸钙生产装置已经在山东正式投产。这是天大人聚焦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新要求、主动对接关键行业和龙头企业的生动的缩影。一年来,学校14个学院选聘了17位兼职项目经理,累计走访30余家龙头企业,持续不断推动产学研合作,持续运行依托于中船七一八所、新奥集团等的校企合作平台70个,新建校企合作平台12个,依托各平台累计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近40个;一年来,学校智库效用发挥有效增强,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及天津市高质量发展开展战略研究工作。聚焦港产城融合、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等重点领域,精心部署11项咨询项目,组织开展院士津门行、院士恳谈会、咨询研讨会等各类活动30场,持续推动科技人才学术合作,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


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天大人步履不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一年来,天津大学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实到大学文化建设上,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文化力量。

一年来,天大人持续发力,深挖校史宝藏,传承大学文脉。

“兴学强国的主张和北洋大学堂注重应用科学的价值取向,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一次突破性的认识转变。从这个起点开始,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和认识上升到科教兴国的新高度。”去年深秋,天津大学在常州共同主办了“兴学强国”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暨纪念盛宣怀诞辰180周年学术研讨会,挖掘研讨盛宣怀在近代中国兴学强国实践的当代精神价值,以校史文化研究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一年来,天津大学体系化推进校史校志、院史院志编写工作,化工学院、建筑学院、自动化学院、精仪学院等多部院志书稿在定稿修订中,指导验收多个院史馆;学校加强大学文化与校史研究,推进文化类成果建设,校史成果系列文化品牌日益成熟,开启“天津大学与现代中国”“言语爱生文化系列”等新文化品牌规划与建设;完成校庆成果《北洋大学及其章程考证研究》《大学校长思与行》等书稿的编撰和修订;在国内高层次论坛中发出天大声音,成功获得第十四届西北联大会议的举办权;建设《天津大学(北洋大学)校史》通识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提升学生爱校荣校的情怀,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获得师生好评。

一年来,天大人持续发力,锤炼文化风骨,汇聚精神力量。2025新年伊始,天大人助力科学家精神激扬濠江之畔——“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剧目之一、天津大学原创话剧《侯德榜》连续两天在澳门大学举办演出专场,吸引千余名师生共同走近侯德榜先生的一生,感悟科学家精神。春秋两季,海棠季与红叶季成为校园盛景和城市名片:海棠季时,千株海棠盛放,师生在花海中吟诗、摄影,春日的校园满是浪漫与诗意;红叶季里,枫叶似火,绘画展览、书签制作活动层出不穷,师生用画笔与创意定格秋韵;迎接新生,校歌校史演绎大赛是天津大学一堂别样生动的“文化大课”:学校以130年校史为切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厚植家国情怀,持续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已经赓续传承十六年。

一年来,天大人持续发力,提升国际张力,彰显文化品位。去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同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50周年。习近平指出,前不久,我收到在中国天津大学留学的马来西亚学生写来的联名信,他们立志做中马友谊的传播者和推动者,期待用所学知识服务中马命运共同体建设。两国友好事业后继有人,我对此感到欣慰。今年3月,87名天津大学马来西亚籍留学生联名致信习近平主席,汇报在华学习生活情况。他们表示,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受益者,真实地体会到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友好,更深切感受到“一带一路”建设给马来西亚青年人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立志要为传承中马友好,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中马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在津南北洋园,首个全球南方研究院正在助力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在广袤的山乡村野,冯骥才教授用五大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为这门年轻的学科标记思想原点;在艺术的至高殿堂,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被授予“世界合唱团”的殊荣;在美丽的南海侧畔,天津大学牵手26所东盟高校实现知华、友华、爱华的人文相通;在联合国日内瓦万国宫,由天津大学专家主笔的《科学家生物安全行为准则天津指南》成为全人类面对全球性公共安全挑战的价值共识。


循大道方能至万里。拥有130年底蕴的天津大学深知,教育强国之路任重而道远,但使命光荣、前景光明。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天大人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深耕细作育人沃土,勇敢攀登科研高峰,锐意倡扬大学文化,在教育强国的伟大征程上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编辑 焦德芳 郭新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