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津 记者江珊 在刚刚过去的农业作业季里,搭载天津大学自主研发的高可靠、稳定飞行控制系统的无人机已为超过100万亩作物喷洒药剂,为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的农业作物撑起一道“保护伞”。该团队致力于给无人机造智能化的“大脑”和“手臂”,使其不仅在农业植保、物流、电网巡检等相关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还使中国的相关产业走入世界前列,展露锋芒。
“相比消费级无人机身边相伴的飞鸟、白云美景,商业级无人机常常打交道的是密布的高压电线和农作物,无论有什么样的建筑物阻挡、什么样的交叉跨越,智能无人机必须要完成指定任务,这就要求它像人类一样,运用‘大脑’来判断环境感知和判别能力。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无人机具备学习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学会‘找路’。”该科研团队负责人、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齐俊桐描述道。
齐俊桐团队将能够感知复杂环境的传感器与导航技术以及飞行控制等技术向融合,自主研发出自适应飞控算法,应用到各式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系统上,相当于为无人机装上了“大脑”。 “应用在农业领域中,无人机在药剂喷洒时,不仅从温度、湿度、保存、防水等方面达到了工业级要求,而且能够适应田间的恶劣环境。不但不会破坏作物,而且风吹后叶子翻飞,更容易给叶子的背面施药,同时增加了半自动等宽喷洒、全自动喷洒等多种适用于农田作业的功能,且更大程度减轻操作人员使用的复杂性。” 齐俊桐表示。
除了具备“大脑”,智能无人机还可以拥有无形的“手臂”。齐俊桐团队研发了全国最大规模的空中无人化作业整体解决方案—— “百思智云”云平台,既可以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大数据服务,还可以为相关监管部门提供了参考思路。
依靠持续自主研发,齐俊桐团队被该领域世界权威杂志《Journal of Field Robotics》(《野外机器人》)评选为“全球十个最有影响力的飞行机器人研发及应用团队”,这标志着中国的无人机技术开始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今晚网:http://www.jwb.com.cn/bd/201710/t20171018_4805621.html
(编辑 张华 任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