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每日新报:13年期盼 爱心团聚在天津

      2018-08-06       

《大同贫困受助学生一家 寻找当年天津大学资助人》后续关注

13年期盼 爱心团聚在天津

 

 

撰文 新报记者单炜炜  摄影 郭晓音 孙建军(每日新报 2018年8月4日10版)

 

“感谢天津每日新报,是你们让我们一家人提前‘圆梦’。”经过新报的努力和多方联系,7月28日,曾受资助的山西大同市云州区高海琴、门振琪母子俩,在天津大学校园里见到了当年的爱心集体、2004级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乙班的同学代表姜志勇、李霞、王晓泽和张瑞。13年,素未谋面的亲人面对面,一瞬间有了“回家的感觉”,分外动人。追忆往事,当年“习以为常却改变命运的善举”愈发清晰,又让人感慨;聊聊近况,如今“受助学子学业有成,坚强母亲将善行继续”愈发让人欣喜而感动。

13年后的致谢 “没有让你们失望”

走进天大校园,看到当年资助一家人的爱心班级代表姜志勇、李霞等人,高海琴紧紧握住过他们的手,呜咽着连声说:“谢谢,谢谢你们……”当年看似寻常的资助贫困生义举,改变了遭遇变故的一家人的命运,也连接起跨越13年的“感恩致谢”的感人故事以及自强上进、将爱心善行进行到底的动人精神。

来自大同的回忆,没有对不幸遭遇和艰难生活的抱怨,而是充满了对当年施以援手的过乙班的感谢,和对未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回眸往事,过乙班的同学们,感动自强学子一家努力,将爱心散播给更多人。当年的一些细节也在“亲人”相逢中愈发清晰。

“谢谢你们,你们太了不起了。”高海琴给天大过乙班的同学代表深深地鞠了一躬。她说,当年儿子太小可能很多不太懂,但“我懂!我知道!你们还没有赚钱,从自己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援助我们。阿姨谢谢你们。”高海琴深情地说,这些钱很宝贵,“更宝贵的是天津大学这些优秀大学生们对于我们的精神鼓励。你们给我的鼓励,永远铭记于心。”小门说:“当年,我也许只是他们援助的一部分,但他们却是我的‘全部’。因为,那是我人生中一个跳跃的点,从此有了一个强大的后盾。”

作为唯一保留下来的信件中“留名”的姜志勇,现在是中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连夜从三门峡工作地点赶回天津。他说,自己对于当年帮扶对象的具体情况其实并不了解,在接到小门的一份“汇报成绩”的信并在全班传阅后,由他执笔回信。“我记得小门的成绩是98分,信中还有好多字是拼音的。”姜志勇说,当时,自己考虑了很久才动笔,想把信写得活泼一点的同时,也给予小门信心,“我是山西人,我家也是贫困家庭也有个弟弟,我在写信时,就把他当作弟弟那样来鼓励。”

天津和大同的通信不止一封,门振琪也想起来,还曾有一张明信片,上面是过乙班所有人的签名。高海琴说,当年自己拿着照片和信件鼓励儿子,一定要成为和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一样优秀的人。如今,她在天大的校园里,向过乙班的同学致谢,“当年,你们担心他会失学;今天,他在西南大学上学,没有让你们失望。”高海琴说,正是天大学生的鼓励,让她坚强地把孩子培养成才,坚持做好人做好事,尽力帮助有困难的人。

欢迎考天大 再续天津缘

新报刊登高海琴“寻人”报道后,迅速在天津引发关注,尤其在天津大学内,不少人为过乙班的校友们喝彩点赞。

李霞如今是天大化工学院党委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因为留校,她成为过乙班在天津的“联络人”,她说,刚看到寻找的报道时,“我一开始认为会是我待过的某一届过乙班,而当那张我们现在都没有的集体照出现在眼前时,我激动了。原本渐渐淡忘的事情现在又出现了,把我们内心的善念重新点燃。”李霞说,“找到”对于高阿姨一家是重要的事情,而“找的过程”对整个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个过程,我被重新教育了一次。”李霞说,这也是自己的转折,是一个可以和下一代讲述的事情。在公安系统工作的王晓泽以及从石家庄赶回校园的张瑞讲述了自己的感受,“我们从新报报道里看到小门的照片和在学校取得的成绩、积极参加公益的事情,以及高阿姨在当地也坚持做好事,帮助当地残疾人,这些经历也激励着我们现在的工作、生活。”

当年通过暑假实践搭建起天津大同一个班级和一个家庭两地缘分的大同籍老师康丽琼,如今是天大统战部副部长,她录制了视频传递来祝福,她说,身边有很多捐资助学的师生,这和天大育人氛围有关。看到小门和高阿姨如今积极的生活状态,自强不已还善行善举不停,真的很感动,“今天大家相会在天大,也希望小门能报考天大研究生,继续‘天津缘’‘天大缘’。”

见证13年后的相逢,天津大学宣传部的刘洋有着“双重自豪”,“为我的山西老乡自强而充满感恩之心自豪,为我们天大人的爱心和赤诚自豪。”他介绍,学校在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开展了“兴学之路”社会实践专项,鼓励同学们深入乡村基层,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梦想教室等项目,为乡村学校的条件升级贡献天大学子的一份力,“天大学子奉献社会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

两地情缘深 黄花分外香

新报的连续报道,也在大同当地引起反响,赞扬天大学子的义举,赞扬高海琴一家人自强和以善行报恩的事迹,不少爱心人士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赞助本次答谢之旅的大同辛永强先生虽未到场,但他也发来了对见面会的庆贺,他表示,中国有“施恩勿念”的美德,贫困户高海琴母子的感恩之心对社会来说难能可贵,对他们自己也是一笔财富。他号召接受过爱心资助的人,不仅要说声谢谢,还要大声地说出来让更多人听见,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好习惯、好风尚,不断壮大献爱心的队伍,形成良性循环,让社会更加温暖。天津餐饮名家、青联委员、营养专家屈慧敏一直关注着这则不同寻常的“寻人报道”,在现场,听了当事人讲述往事、评述现在后,她为高海琴“点赞”。屈慧敏说,不管文化程度如何,高妈妈身上体现了“母亲的力量”,以“强大的善良和美德”,支撑起了家。屈慧敏还以天津独有的“捞面席”款待大同来客,用了大同的黄花菜做食材,奉上自己的一点心意。

这时隔13年的相逢,离不开两地热心人积极提供帮助。同时,两地新闻工作者更是尽责尽力,架起了两地情谊的桥梁。云州区新闻中心副主任杨生贵长期在基层,这一感人的故事就是在第一线的工作中发现的。

每日新报一直关注社会民生民情,弘扬正气传播社会正能量责无旁贷。从实地采访、刊发“寻人”报道,到积极寻找线索、联系当事人,促成天津相会,新报不仅是爱心善心的“守望者”,更是“参与者”,把善良和美好传递给社会。

情深谊长,爱心班代表送上钢笔文具,勉励小门继续上进前行;门振琪送上亲手制作的小礼物,委托姜志勇将感谢送抵过乙班每一位大哥哥大姐姐,他和妈妈还带着云州区的黄花菜送给善良的天津人,劳动的果实代表着深情厚谊。在三尺馀家宴品尝到了天津捞面,以大同的黄花菜打卤、炒菜,美味而心意满满。用“喜面”相庆这次相聚,美食也架起了两地情缘。

相会短暂,但通过新报的努力,高海琴一家和爱心过乙班架起了新的桥梁,相互激励的正能量也影响着更多的人,将爱心带给更多的人。

(编辑 焦德芳)

http://epaper.tianjinwe.com/mrxb/mrxb/2018-08/04/content_76704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