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天津日报头条:冯骥才在传承人“释义”研讨会上呼吁科学地保证文化的传承

      2018-10-12       

天津日报(2018年10月12日 08版)

本报讯(记者 翟志鹏)“我们必须要回到原点,遗产的原点、保护的原点、学术的原点,再一次研讨界定、确认传承人的概念。”昨天上午,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传承人“释义”研讨会上,针对老一辈非遗代表性“自然传人”逐渐逝去,而新一代传承人不断个体化、职业化、市场化的趋势,国家非遗名录评定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呼吁学界勇于承担,重新思考传承人的概念,帮助政府科学地保证文化的传承。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承办。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致力于文化保护、研究的专家学者同聚一堂,就传承人的“释义”展开探讨。冯骥才表示,传承人是民间文化的主体,在时代转型、民间文化处于濒危的状况下,传承人对非遗的承上启下承担了重要责任,民间文化的保护主要就是传承人的保护,目前我国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就已超过3000人。

然而,非遗保护工作也有着许多隐忧。冯骥才指出,认定了传承人并非就能确保传承无忧。一方面,只关注“代表性传承人”,把支持的重点都放在一个人身上,产生了文化遗产的个体化及传承人的职业化和功利化趋势,无形中使文化遗产离开了大众生活,“命悬一线”;另一方面,消费时代的市场思维也影响着传承人,产业化、旅游化、商品化正在给传承的,目的与遗产的本质带来扭曲。尤其紧迫的是传承人的老化,前几批国家认定的非遗传承人多是老一辈“自然传人”,具有原生性,但随着他们的逝去,新一代传承人又该如何认定?

在冯骥才看来,要解决这些隐忧,学界应勇于承担, 从科学的立场检验文化的现状,重新思考什么是传承人,思考传承人的价值、功能、认定标准和管理方式,不断提出科学的主张。“比如,对于民间文化,我们是否更应把视野投射到文化的整体;对于传承人,不只关注于‘代表性传承人’。只有科学,才能更好地保护遗产,真正地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天津日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18-10/12/content_66635_414300.htm

(编辑 赵习钧 刘金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