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技术市场报》 (2018年11月16日 第A2版)
本报天津消息(记者张熙通讯员刘晓艳)打开学科的“围墙”,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课程……日前,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2018年秋季学期,天津大学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新建首批21门面向人工智能发展和新工科建设的课程,向全校研究生和未来具有本研贯通培养资格的本科生开放,为新工科建设助力。首批课程3319名研究生尝鲜。
课程学习是学生培养的基础环节,重构人才知识体系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首批建设的新工科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更注重前沿引领和学科交叉,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以及教师们科研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过程。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方法传授,注重不同学科思维方式的引导,以期帮助同学们拓宽学术视野、增强创新意识、提升科研能力。
此次重点推出的21门的面向新工科的公共课程分为基础类、计算类、制造类、综合类四大课程模块。其中,既有《应用数学基础》《近代物理学专题讲座》《面向工程科学的量子力学》等基础课程,也有《人工智能基础》《大数据分析理论与算法》《先进制造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神经科学与工程》等面向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的前沿课程;此外,还有一批如《工业标准及标准化基础》《现代海洋科学》《科技论文排版技术》等综合类课程。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创新、交叉和融合,是这批课程共同的特点,也体现着新工科的重要特征。
据悉,面向新工科建设,天津大学还将进一步在课程改革、专业及学科建设方面继续探索,力求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问学生志趣变方法,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问内外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
中国技术市场报:http://epaper.jwb.com.cn/zgjsscb/html/2018-11/16/content_2_3.htm
(编辑 焦德芳 董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