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车、公交车、出租车……现代人出行总是离不开汽车。不管坐什么车,总是离不开驾驶员。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创新,智能驾驶或许会在未来取代司机,乘客只需在移动端界面动动手指输入目的地,一键出发,就能安全到达。

无人驾驶的智能试验车正在测试中平稳行驶
近日,记者在位于天津东丽区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中心看到,没有司机驾驶,智能试验汽车也能在路上平稳行驶。
“在测试区,通常是试验车在前面跑,我们在后面追。” 数据中心算法工程师潘霞告诉记者,像这样的试验车,在数据中心共有3台。
在“追”的过程中,科研人员要不断调试设备,观察车辆完成停车、绕行、自动泊车等“规定”动作的情况,来不断修正已有的数据与技术。未来要实现的目标是:只需输入目的地,车辆就会自动把乘客送到指定地点。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人们要驾驶汽车,作为司机首先要接受专业的驾驶技术培训,取得驾照之后才能上路。而且在开车过程中,要手脑眼脚多部位联动,随时判断路况,来做出刹车、提速、变道、停车等反应。而智能驾驶则让汽车与司机融为了一体,不需要接受培训,只要发出指令,汽车就会自动规划路线、躲避路障,准确、快速、安全地把乘客送到目的地。
智能驾驶的实现基于海量数据采集与机器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车子行驶在路上,前面有没有人、有没有车、有没有障碍物,必须要实现精准识别,这是行驶安全的基础。”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教授郝建业介绍,每辆车上都有搭载智能驾驶系统,摄像头识别路况后,系统将通过科研人员搭建好的感知模型,来判断是转向还是刹车。这种对于环境的识别准确度目前可以达到90%左右。

科研人员在技术研发中
截至目前,中汽数据中心已经采集了35万公里高速数据,数千公里城市道路数据以及北京、上海等多地大量停车场数据,其中包含26类高速公路驾驶场景、9类停车位、10种障碍环境泊车场景数据以及不少于15种类型的交叉路口数据,初步搭建起了中国驾驶场景数据库,为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的开发和测试奠定了数据基础。
与此同时,中汽数据中心还搭建起了自动驾驶技术仿真测试平台、试验沙盘及实验车辆平台,通过“虚拟仿真环境-沙盘环境-测试场”三层测试体系,对智能驾驶的感知、决策、控制机制进行验证、评测及改进。

试验车路上测试
中国是汽车生产与销售大国。智能汽车是汽车产业未来战略的制高点,更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重要突破口。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与中汽中心紧密合作,积极推进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目前已经开发出了包括机器视觉感知算法,雷达感知算法,目标追踪算法、车辆决策算法在内的多种自动驾驶关键算法和技术,搭建的自动驾驶示范车辆实现了上千公里的试验里程。

测试过程中,技术人员随时监测数据变化
“未来最早试水智能驾驶的很有可能是公交车、货车以及摆渡车等。”郝建业表示,由于这些车辆行车线路较为固定,路况相对简单,比较适合智能汽车的应用。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与优化,在狭窄复杂的城市区域道路间行驶也将不是问题,届时,人们出行方式将会迎来崭新的变化,获得更便捷、更舒适的乘坐体验。
津云网:https://mp.weixin.qq.com/s/vCJmyfYKzz9r0wUKsn5zjw
(编辑 刘晓艳 赵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