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光明日报:为传统村落“空心化”会诊

      2019-10-15       

光明日报讯(记者刘茜、陈建强)为期两天的乡关何处·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及其对策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天津举行。如何应对传统村落正在“空心化”甚至接近消失,是此次研讨会的核心议题。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在研讨会上介绍,此次研讨会所针对的是纳入国家保护体系的传统村落。2012年,我国开展“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项目以来,已经有超过6800个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进入国家保护范畴,但随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作为保护对象的传统村落原住民外迁,人口不断递减,村社荒芜,慢慢荒废,这是在传统村落保护中遇到的新问题。如何应对传统村落的空心化,是学界不能回避的新问题、新挑战。

位于冀晋之间、山西南部阳泉市的大汖村历史源远流长,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南北朝。该村建在一块巨石上,2013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传统村落,2019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但这一切并没有挡住空心化的进程给它带来的尴尬与困境。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这个三十年前尚有原住民三百余人的山村,今天仅余十三人,大多老弱病残,村舍大多空废。

冯骥才认为,村落空心化是普遍问题,但传统村落空心化必须作为特殊情况加以研究,如果单一地把开发旅游当作传统村落的救命稻草,将传统村落改造为旅游景点,不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初衷。使传统村落真正得到保护与发展、使村落人民真正获得文化的尊严和幸福的生活,才是正解。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教授萧放认为,保护传统村落应该重视振兴乡村社会精神。他解释,重视村落的信仰和伦理道德建设是乡村精神振兴的基础,作为学者必须研究传统的乡规民约如何与当代社会环境中的德治、法治、自治合一。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常嗣新认为,如果要解决传统村落“空心化”必须要注重解决原住民的民生问题。他认为,传统村落只谈保护不谈发展,留不下年轻人,势必导致“空心化”。他解释,村落是由村民为单位组成的乡村组织,原住民是乡村发展的原动力,只有让原住民留下来,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才能从本质上用活古村的资源,使民风民俗更真实地呈现。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传统村落要发展,必须要回复其经济功能,增强其自身造血能力,在保持其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建设。

此次学术研讨会由天津大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协办。

光明日报:https://s.cloud.gmw.cn/gmrb/c/2019-10-09/1310592.shtml


(编辑 赵辉 连心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