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天津日报:天津大学VR团队作品《半百》入围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 当VR遇上艺术 体验新维度之美

      2019-11-08       

《天津日报》(2019年11月08日 10版)

在日前举行的第24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中,由中央美术学院喻红教授任总导演,天津大学韩冬博士带领团队开发完成的3D沉浸式VR电影艺术作品《半百》(英文:Half-HundredMirrors),入围该电影节VR剧场单元。

本届电影节VR剧场单元有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韩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41部作品入围,《半百》是中国大陆唯一入围的作品。

日前,记者采访了天津大学的韩冬博士,听他讲述了这部VR电影的制作故事,介绍他们在推进艺术和技术融合发展方面的更多探索和应用。

VR电影《半百》 缘起一场画展

走进韩冬博士位于天津大学海教园区的软件学院大楼内的实验室,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台正在忙碌工作的3D打印机,以PLA为原料的仿真立体桥梁正在一点点地“建造”出来。环顾实验室,同比例缩小的兵马俑、头冠、桥梁等各种3D打印模型陈放在办公桌及书架上。现代技术与古文物、现实与虚拟的事物就这样在这里融洽地糅合在一起,丝毫没有突兀的感觉。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实验室内设有一个VR体验区。两个传感器对应地悬放在墙角处,一部有线VR头戴装置放在桌子上。戴上这个VR装置,便可以体验VR电影《半百》中精心设计、制作的具有震撼效果、全维度、立体的虚拟空间。

韩冬博士在韩国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专业主修数字媒体,聚焦IT技术与设计相关联的领域。韩冬博士首篇关注VR领域的论文发表于2001年海峡两岸设计研讨会,从那时起,他开始关注并先后尝试在多个文化领域里使用VR技术。

好作品的诞生有多重因素,但有一种幸运是因缘注定的。韩冬担纲这部VR电影技术开发总监一职,缘起天大校友的介绍,期望能够与著名画家喻红老师一起共同申请科研项目。

就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喻红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油画艺术家,曾在全球范围多次举办个人画展。韩冬介绍:“喻老师的女儿就读于耶鲁大学,关注脑机交互与艺术融合的创作研究”,当喻红与女儿来到韩冬的实验室时,正值喻红筹备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的个人画展“娑婆之境”。对艺术不懈追求的喻红,也在追求画展的创新形式。喻红说:“我对很多材料有兴趣,对新的立体成像技术的应用也很感兴趣,VR作为一个新的媒介,与绘画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她认为VR技术能够提供一个独立的“场”,独立的“空间”:可以塑造出更具沉浸感的艺术环境和现实情况下不能实现的梦想,并赋予创造的过程以新的含义。

传统电影是利用蒙太奇手段来组织和衔接画面,从而讲述能够让人理解的故事情节。VR电影则是在全维度的空间中,两个甚至更多的场景同时出现在空间中,观众可以观看任何一个场景或故事。VR电影借助计算机系统及传感器技术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方式,模拟人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功能,使人能够沉浸在虚拟境界中。

借助于VR技术,韩冬博士与喻红教授多次探讨,涉及了不同的方案最终达成了基于VR技术开发展示的合作共识。将精湛绘画艺术表达与先进3DVR技术手段深入融合,把《半百》这组作品打造成通过佩戴VR头戴装置进行体验的沉浸式VR体验内容。“我们的初衷,并没有明确是完成一部VR电影,而是定义为充分呈现绘画原作的沉浸式数字内容,其内容最大限度地接近及还原喻红老师绘画作品的原貌,让参观展览的人能够参与进来,更好地欣赏绘画作品的同时感受到绘画背后的更多信息。”

《半百》系列油画作品以自述的方式,艺术家以其敏锐的讲述、刻画与表现的视角,展示了一个中国女孩从儿时到成年的时光,期间经历了典型的场景与历史事件,来诠释个体成长被时代的大潮所笼罩,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从平面油画

到立体影像

VR电影《半百》时长8分44秒,制作过程共历时9个月才最终完成。从油画到VR体验内容,再到VR电影,是经过两轮的工作不断深化完成。为了能达到一部VR电影的要求,在第二阶段进一步强化了故事性特点,增加了道具及关联情节,全面提升视觉效果及配音的质量,并加进英文独白强化叙事,引导观看者欣赏。

为了给VR技术所需的环境营造丰富的体验,喻红对于形象细节等严格要求,继而又不断增加新画作,诸如电视机、喇叭、摄像头等原本油画鲜有表达的事物,都增加了进来,为了使作品更加丰满,这组绘画作品共计完成了32幅。韩冬团队则分工协作,运用当前先进的数字采集技术、CG建模技术、VR引擎技术以及人机交互技术加深绘画作品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创作、深入解读,以先进的数字技术实现沉浸式交互体验。

数据采集是第一步的工作。团队为每一幅画作进行全面数字采集,每张画的采集数字量达到1G,甚至更大。繁多的人物,巨大数据的处理,复杂的建模过程,再贴图,工作量极大。完成的建模工作要得到喻红老师对于形象细节的审核认可。

事实上,VR电影是二次创作的过程。韩冬介绍,最困难的地方,是构想及将构想完美的实现。将油画转化成什么东西才能被人接受?将油画与VR的结合,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东西?VR是有维度的、能动起来的,是有故事的。油画是静态的经典瞬间,是无需表达出来动态的东西的。油画与VR的碰撞后,能干什么?采集数据时,还没有完全构想清楚。只是先将数据采集的基础做好。VR不能做成32个独立的或者线性连接的场景,而是需要情节、空间转换的引导将这些绘画作品有机的组织起来。

只用不同场景的变换来体现一个小女孩的成长主线,情节略显单调不够丰满。于是,大家反复讨论集思广益,最后决定在VR影像中添加另一条线索,即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非常具有时代标志性。从最早的收音机、黑白电视、彩色电视直到户外大屏幕,再到自媒体(密布的满满的摄像头),更加鲜明地反映了时代变迁发展的历程。

VR与电影结合

无比“娱乐”的美丽新世界

VR电影的出现和发展是对电影业的彻底革命,其影响深远且具有一定的颠覆性。传统电影,观众侧重情感交流,而VR影像与观众的互动性远远超过传统电影,它带来的不只是视觉上的还有感官上的体验,是无比“娱乐”的美丽新世界。

近几年,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等全球各大电影节均以不同形式设置了VR影像单元。2017年起,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开设“VR CINEMA in BIFF”单元,为未来数字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以促进和发掘世界最优秀的VR内容。

与此同时,派拉蒙影业、二十世纪福克斯、环球影业、迪士尼等享誉全球的影视公司,都开始逐鹿这个新兴领域。

2018年中国青岛电影节开设VR展映单元,来自20多个国家近50部VR作品全方面呈现最前沿的沉浸式娱乐体验,成为载入中国VR电影发展史册的里程碑。

VR电影的时间多为10分钟左右,一般不超过20分钟。多年致力于VR内容开发的韩冬博士说,目前的VR影像技术还面临着发展的瓶颈。一是成本较高,硬件设备昂贵,头盔造价高。二是VR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会给人体带来不适感。三是传输速度的瓶颈。随着5G的快速发展,会大幅助力VR内容的广泛传播,促进VR产业化进程提速。

VR电影的未来发展模式尚不完全清晰,商业赢利点模糊。首先,受设备影响太大。观看者需要头盔及性能强大的主机,一人一个点位。目前,VR电影观看实行预约的方式,一人一个机位,但在现实操作中会遇到需要过久等待、观者不准时造成空位等很多问题,导致观看体验人数严重受限。其次,现在的影院空间并不适合沉浸式VR电影体验,一人一世界,没有必要再到电影院中去按场次集中观看。未来,提供VR内容网络下载,实现居家观看,也许是沉浸式VR电影的发展方向。

应用在文物古迹领域

VR让艺术更具魅力

故宫曾推出了几款线上VR全景展示和穿戴设备应用,多角度、沉浸式展示了故宫的建筑技术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戴上VR头盔,体验者仿佛置身故宫,还能像当年皇帝、大臣一样批奏折、盖玉玺。VR已经成为一座桥梁,连接着艺术殿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VR正不断地与艺术交融,不断发酵,形成另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VR技术高精准还原本体信息,逼近真实,让人们对其在文物艺术领域的感受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近年来,韩冬团队致力于将VR技术在博物馆古文物复原、场景体验、古建筑漫游等领域的应用,是在数字媒体展示方面的积极探索。

为颐和园大修项目测绘

2011年,韩冬在寻找数字技术合适的应用场景,机缘巧合,他得知天津大学古建筑研究团队非常优秀,张龙老师正在主持颐和园内德和园大修项目的测绘工作。

“当时我们就考虑,能否用数字技术实现古建筑的三维重建,并以数字化为基础进行建造模拟演示。经实验室老师介绍,我们联系了古建筑研究团队,双方对合作都很感兴趣。”韩冬说。

“测绘出的数据和图纸,在修缮完毕后一般就会被‘束之高阁’了。但经数字化后,就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二次利用,实现虚拟演示、状态模拟等。”韩冬说,尽管这个领域对他来说是充满挑战的,但他并不觉得陌生。韩冬的父亲从事美术创作和教育工作,他对于艺术和美有着与生俱来的熟悉和亲切。

德和园三维虚拟重建项目结束后,韩冬又和该古建筑研究团队一起完成了甘肃张掖大佛寺的数字虚拟重建工作。他们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对佛像和寺庙建筑进行了全面数据采集,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更加精准的仿真模拟。

为秦始皇陵青铜马车“量体”

之后,他们又参与了湖南马王堆汉墓、故宫端门数字馆、秦始皇帝陵等多个项目。现在,韩冬带领团队希望能够在博物馆文物数字化及数字展示中不断探索。

谈到秦始皇帝陵项目,韩冬印象深刻。秦始皇帝陵二号青铜马车通长317厘米,通高106.2厘米,总重量1241千克,其中金银饰件重量超14千克,零部件达3000余个,采用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是我国考古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的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由于秦始皇帝陵出土二号青铜马车拆解后的本体具有形态差异悬殊、体积大分量重、局部细节复杂、连接处脆弱、金银处反光等特点,韩冬团队运用全新数据采集方式,对青铜马车的部件逐一进行数据采集与加工工作。

为保证数据的完整,对一匹青铜马的数据采集,需花费数天的时间。马的腹部、臀部、口腔处,外鞅、引绳等处,采集起来相当的困难,而为了保证数据的全面完整性,团队连马蹄底部的数据也逐一做了采集。

最终,团队通过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文物进行最高精度的扫描,总共获取了51G的点云数据量。这些数据将被运用于下一步研究保护,为通过VR技术更加全面、生动、逼真地展示文物,从而使文物脱离时空限制,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成为全人类可以“拥有”的文化遗产,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数字技术必将改变或影响博物馆的传统展陈方式。”韩冬说,数据采集仅是重建工作的基础工作部分,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创新、去探索解决。

在VR技术支持下,可以想见,以后人们在参观博物馆时,能够实现沉浸式体验,穿越到任何一个年代去,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生动的文物知识,那真是一个美好的体验。

韩冬博士表示:这次能够与喻红老师成功合作很开心,在未来的工作中,我有信心带领研究生团队,借助包括VR技术在内的新技术,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用新技术讲好文物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天津日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19-11/08/content_160_1845710.htm

(编辑 赵习钧 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