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天津日报:最后的 “缸鱼”

      2019-12-25       

天津日报 2019年12月25日 12版

早年间,冯骥才先生在集市上与摆摊的王学勤合影。(受访者提供)

冬月末,85岁的西青区张家窝镇民间老艺人王学勤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他需要在腊月初,将来自北京的订单全部完成。这也意味着,一个新的春节就要到来。

这种农忙忙农、冬闲忙画的状态,王学勤老人已经坚持了70多年。王家祖辈从事年画制作,尤其擅长绘制“缸鱼”。不仅在方圆几十里小有名气,在河北省沧州、山东省德州也很有影响,近些年还时常接到北京和国外的订单。

“缸鱼”属于杨柳青年画的一种,其工艺流程基本相同。早年间,杨柳青年画多是给有钱的达官贵人做新年装饰,而贴在水缸边墙上的“缸鱼”相对粗糙,色彩艳丽,但也更为纯朴,更受底层老百姓的青睐。

王学勤十来岁随父亲学习绘画,从最基础干起。十五六岁技术稍微成熟,开始干一些技术性的步骤,直至十七八岁才掌握了全套技法。他绘制的“缸鱼”,原汁原味地保持着杨柳青年画木版印刷、手工着色的工艺。一张普通的宣纸,经过他的手和笔,古朴淳厚的气息便从画中散开。天津市文联原主席冯骥才曾多次专程到王学勤老人家走访,并撰写文章《探访缸鱼》,对这位民间画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的作品,让人恍惚间看到,大红灯笼下,花花绿绿的年画贴满了农民的家。水缸边那些傻头傻脑、寓意着鲤鱼跳龙门的“缸鱼”,在大年里给人们带来了祥和的喜庆劲儿和活泼气儿。

王学勤说:“小时候穷,画画是为了挣钱补贴家用;现在挣钱了,却舍不得花。”旧瓶子盛颜料,废旧家具改成背板,枣刺做钉,玉米棒子做坠,别人扔的旧菜板子被他刻成年画印版。虽然已经85岁,但王学勤仍旧每天猫着腰画上几个小时。作为杨柳青年画业绘制传统“缸鱼”的最后一位民间艺人,王学勤感慨地说:“鼎盛时期,杨柳青镇南36村‘家家能点染,户户擅丹青’。”年轻时,每到腊月,他所在的宫庄子村就开始用马车拉着全村人画的年画到天津城里卖。前半月批发,后半月零售。

如今,年画从年俗中渐渐退身出来,成为“非遗”。在乡间,实用性木版年画只剩下“缸鱼”和“灶王”几种。画年画的人也越来越少,昔日家家作画的宫庄子,已经没有年轻人再拿起“缸鱼”的画笔了。王学勤的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只有女儿依旧在画年画。女儿继承了传统技法,又填入新的元素,与他已然不是一个味道了。所幸的是,王学勤时而会被北京、天津的大学邀请,去作一些讲座。而天津大学等部分高校,也开设了年画课程。

传统的农耕文明在飞快地瓦解,水缸被自来水代替。但不论时代怎么转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变。王学勤的作品,已经没了过年往门上墙上贴的时令属性,而是被当作艺术品装裱、收藏。老人笔下的“缸鱼”,也不再是一张张花花绿绿的纸,而是老百姓心中五颜六色的梦……

本报记者 姜宝成 摄影报道

天津日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19-12/25/content_162_2096955.htm

(编辑 刘晓艳 陈铮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