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1月28日,天津市第一批、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分别搭乘飞机前往湖北,携带医院物资奔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的第一线。抵达湖北后,天津医疗团队大多进入“红区”(污染区)开展医护工作,他们也成为高校师生、家乡人民最牵挂的人。
距离第一批医疗队的出发已经整整一周,这一周他们是如何度过的,我们透过从“红区”一线传回的信息,看看他们的情况,也让我们一同为他们加油鼓劲,为他们祝福!
援鄂第6天!习惯了凌晨4点交班
2月1日,援鄂医疗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李旭光发回信息:
“大家相继适应了环境,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的熟练程度也越来越好;患者对医疗队越发信任,特别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言行举止方面都能流露出对医疗队的感谢;发热的患者诉说病情会主动与医护人员拉开距离,同时佩戴口罩,担心感染医务人员;医护人员深夜搬来重重的氧气桶给26、27床患者输液的时候,25床的患者举双手给竖起了大拇指,这一幕让我感动不已。”
大家都知道,凌晨上班很辛苦,也是最能锻炼人意志的时候,李旭光总是主动值凌晨4点的那一班。月朗星稀,李旭光又在深夜,抖擞精神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英雄的名字在身后!
1月28日,抵达武汉第二天,天津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的医疗队正式进入红区,投入战“疫”。
作为本次援鄂任务的主战场,武钢二医院用两天时间腾出了180张床位,尽力提高收治条件,从1月27日起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
“到达武汉后,我们第一时间召集成员强调防护措施、工作注意事项等。”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科主任赖雁平作为援鄂医疗队第一组医师组组长介绍道,“抵鄂第一天,天津医疗队紧锣密鼓进行筹备工作,组织排班,要排出近两至三天的进‘红区’排班表。”
与此同时,医院感染管理组的6位医务人员走进“红区”,对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是否设置合理,医护穿脱防护服是否符合流程、病房布局是否需要院感干预进行周密的检查部署。医院感染管理组成员每4个小时一个班次,24小时轮流上岗,没有休息日。


愿以我双手,拨云见日
2月2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队员下了夜班,度过了忙碌的一天,也是紧张的一天,各项工作都井然有序地完成。然而,在完成一天的工作后,当栾娟护士脱下层层防护服时才发现,双手已然浮肿,脸颊也因浮肿勒出道道血印。
她们是护士,她们也爱美。然而,为了方便工作,中医一附院的娘子军们减掉长发、减掉长袖、穿上成人尿不湿、减少饮水,大家默默做着的一切都是为了与疫情争分夺秒地“战斗”。
但这并不是个例……千千万万名医务人员在抗击疫情的战线上不顾安危、奋勇向前!愿大家的双手能为武汉拨云见日,守得云开。

浮肿的双手

脸颊上勒出道道血痕

剪短长袖衣服

孩子的微信给了我安慰和力量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有4名医护人员参加了天津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ICU护士长郝晶是该医疗队的其中一员,现如今,她与医疗队的其他成员驻扎在武钢二院,负责救治工作。郝晶说,她们到达武汉的时候已经是转天凌晨了,经过简单的休整后,她们立即开展紧张的工作。
由于武汉的天气寒冷潮湿,工作环境也比较陌生,郝晶说,第一天,她冷得将带来的衣服都套上了。为了方便穿脱防护服,她们医院急诊科的护士李艳霞将自己的长发剪成短发,虽然有些不舍,但是为了工作,这些困难都不值得一提。
1月28日早上7点半,郝晶护士长穿上防护服和隔离衣,首次进入医院的“红区”。“我主要担负着医院物资调配的工作。”郝晶说,由于刚来医院对医院并不熟悉,因此她必须到红区里进行实地了解。她告诉记者,她进入到红区后,工作一会儿,身上的衣服就全部被汗水浸湿,但是医院的防护服有限,每天只能提供一套,所以郝晶就穿着湿透的衣服一直忙乎到下午5点左右,才从红区里出来。出来时,身上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我每天最幸福的时候就是与儿子微信聊天。”郝晶说,她的儿子已经上大学了,在她报名参加天津医疗队的时候,儿子就曾经问过她能不能不去,虽然当时自己并没有回答,但是感受到儿子对她的不舍,这让她心里暖洋洋的。




了解到武汉潮湿阴冷的天气情况,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第一时间为前线战友购置了每人10套的保暖内衣和防寒服,当天配送到前线,让队员穿到身上。“有医院作为后盾,病区寒冷但是内心火热”,充足的物资保障承载着大家对“红区”战士平安凯旋的希冀。
这一次换我做你的后盾
南开大学附属医院(天津市第四医院)马娜、于国珍、尹楠、张小青四名医务人员,作为天津市支援湖北医疗队成员,奔赴湖北疫情防控阻击战一线。
1月28日,中共党员、护师、附属医院手术室护士尹楠进入了“红区”病房正式开始工作。她说,在进入病房前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之前的紧张、不安都消失了,心里想的只有如何配合医生护理好患者,如何更好为患者解除病痛,怎样调整患者的心态,坚定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
“在穿戴上厚重、严密的防护服、防护鞋、口罩、护目镜后,平时熟练的配液、输液、吸氧等工作变得小心翼翼,以前轻快的脚步也变得步履沉重,但是看见患者为我们竖起的大拇指,这些辛苦就一扫而空了。经过医疗队一天的辛勤工作,到当天晚上已经收治了60余名患者。”


尹楠的丈夫芮鹏是南开大学附属医院(天津市第四医院)麻醉科医生。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曾参加中国援刚果(布)第25批医疗队。在来武汉之前,尹楠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但是她的爱人芮鹏说:“我援非一年,你支持我将老人和孩子照顾好,现在你支援武汉,我一定照顾好家里,你不要有后顾之忧!”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驻地看到微信中爱人和孩子发来的视频,是尹楠最安心的时刻。
一天比一天更为适应,请大家放心
多年来,南开大学附属医院(天津市第四医院)内分泌科护士于国珍有着写护理记录的习惯,如今的忙碌只能让她用只言片语记录这段特殊的工作。
1月27日
今天党员大会,专家培训。不太适应武汉的天气,身体不舒服,头疼反胃。晚饭没吃,失眠,和衣而卧,一点多还在折腾。
1月28日
今天练了一上午穿脱防护服,武汉的街上人不多,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少。两个同院的战友先后进了红区,可以并肩作战,心里踏实了许多。
下午在床上养精蓄锐,但睡不着,身体不会撒谎,觉得还是有些紧张。晚饭很可口。洗漱完毕继续赖在床上,早点睡,更好地迎接明天的挑战,我要进红区了。

1月29日
第一天进“红区”。早晨做了充足的准备,吃饱少水,不错,6个多小时没有尿意。

早饭照片
我们的工作琐碎、繁忙,几个小时下来腰近乎折掉,耳朵疼得没有知觉,但心情是舒畅的。在工作中才能找到自己,忙着忙着就忘了一切,心里只想着:我是医护人员,我的工作就是治病救人,减少病人的痛苦。有焦躁的病人在我的耐心劝说下开始积极配合治疗,我感到很欣慰。我坚信过不了多久,疫情就会被我们消灭,加油吧,战士们!

口罩在脸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1月30日
第二次进红区,不再那么紧张,恰好同院的伙伴分到一组,就更有信心。我们互相合作,完成各项工作。驻地里,大家都很忙,只能依靠中午吃饭或者晚上休息的时间互相交流,互相打气。

互相打气的医务工作者们
与此同时,身边有武汉的志愿者在为我们的衣食住行忙碌着,尽全力做好服务。每次见到,他们都会跟我们说上一句:“谢谢天津人民!武汉人民谢谢你们!”这份关心,让我们倍感欣慰,干劲儿满满!
剪掉长发,她们和队友冲到了这场战役的最前线
1月26日、1月28日,天津大学天津医院、天津大学环湖医院、天津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天津大学胸科医院共派出31名医护人员,随天津医疗救治队,分两批驰援武汉疫区。
除夕夜本是举家团圆的日子,但是他们请命出征,成为大家口中的“最美的逆行者”。
大年初一,他们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刻,全部返岗参加出征前的紧急培训。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他们准备好了要冲到最前线。
第一批到达的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四病区护士长王霞、“80后”李伟、“90后”王欢,为了方便穿防护服,一同剪去了长长的秀发,为进入红区做了最后的准备。虽有不舍,但也毫不犹豫。
看着群里面大家晒出的短发照片,一位队长留言道:三千青丝为义去,一腔热血援鄂情。短短一行字代表了全体医护工作者的共同决心。

他说,等我到了武汉再告诉父母
天津大学环湖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张涛是随第二批天津医疗救治队出征的一员。早在医院选派第一批医疗队员时,张涛就主动报了名,他多年从事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诊疗工作,经验丰富。
得知出征的消息,他第一时间就赶到医院,交接工作,收拾行囊,整装待发,但是没有告诉的是父母。
当张涛含含糊糊和父母说到可能要去武汉支援时,父母说道:“我们可以什么都没有,但必须要有我的儿子!”所以,出发前张涛没有明确告诉父母,打算到了武汉安顿好之后再告诉他们,他相信父母会理解自己的选择。
今天,“白衣战士”们与亲朋的短暂分离,是为了更多家庭能够长久的团圆。因为有着一群冲锋在前的“战士”,我们才能安心在家中自我隔离,做着力所能及的“抗疫”贡献。
在家乡天津,我们为驰援武汉的高校医务工作者,以及全国所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祝福!愿他们平安健康!
家乡人民等你们凯旋!
天津教育报:https://mp.weixin.qq.com/s/kxmFDtK4qn6YywLmkATRDw
(编辑 焦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