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坐落在沧州渤海新区的河北精致科技有限公司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全国科技大奖为何能花落沧州渤海新区?该区紧紧扭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牛鼻子,深化科技改革、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增加科技供给等有力举措落地落实。
深化改革为“先”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着眼加快推动科技创新进程,沧州渤海新区制定出台了《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关于深化科技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和针对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和双创服务平台建设等领域制定的具体扶持政策,一并纳入《渤海新区树立新发展理念 聚焦高质量发展 推动创新驱动示范区建设的若干规定(试行)》范畴。
同时,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全力构建开放式科技工作格局。下辖“一市四区”做到科技机构上单列、经费上保障,并进一步整合资源,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重点发挥驻区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构建目标明确、定位清晰、绩效突出、程序严密的科技管理体系,形成了内外并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智本”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为确保研发机构和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沧州渤海新区下大力在打造服务环境上下功夫:积极设立创业基金,对高层次人才所缴工薪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予以全额返还;探索建立合理的股权激励政策;建设人才公寓、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城市经济、完善城市交通,服务研发机构和高层次人才需求;积极评选“渤海工匠”“新区市民”,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创新人员大张旗鼓地表彰。
如今,沧州渤海新区对创新资源的“磁场效应”日益凸显,吸引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前来创新创业。与此同时,围绕引领行业快速发展,共建成沧州渤海新区管委会院士工作站、康壮化工院士工作站等院士工作站6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家。仅2019年以来就组织开展“院士沧州行”活动3次,5位院士和团队专家10余人出席活动,发布新成果42项,签订合作协议10项。
培育主体为“重” 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主体是企业。
基于此,沧州渤海新区“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支持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三措并举,不遗余力做强做优主体。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科技创新券、创新资金项目申报和河北省创新创业大赛等服务措施,设立创投基金。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增量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760家。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精准培育和认定力度,完善高企后备培育库建设,引进建立重点服务机构6家,开展全方位、专业化、精准化服务。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省、渤海新区奖励政策,激发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83家,位居沧州市首位。
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达标行动,要求规模以上入区企业落地必须按要求配套建设一定面积的实验室、科技研发配套设施,并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目前,全区共有81家工业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2019年以来,共有15个项目获得科技支持资金3526万元。
尤为重要的是,为让企业唱好“主角”,沧州渤海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探索推行了“四段式工作法”,全力推进“一网一门一次”审批,落实企业家直通车制度,创立“月评窗口单位,季评职能部门”的“双评”机制,利用新技术,探索“网上办事为主,自助终端为辅,实体大厅兜底”的审批新模式,实施“服务前移”,力争“最多跑一次”,完善审批服务流程图,着力规范自由裁量权,做到“把办理交给标准、把方便留给企业”。
夯实平台为“本”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只有建好平台,科技创新活力才能持续迸发。
多年来,沧州渤海新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院士工作站建设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研发平台数量和双创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夺得“四个沧州市第一”。
出台《关于鼓励建设研发机构的实施细则》,极大提升了企业建设研发机构的积极性,研发平台培育渐入佳境,全区共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66个。河北省绿色化学工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发挥河北工业大学科创资源优势,与河北新启元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中试基地,效果显著;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正式挂牌运行;全力支持北京交通大学轨道实验基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沧州创新基地建设,着力打造成全链条全要素孵化体系。
按照《沧州渤海新区创新创业发展战略规划》,全面布局“双创”服务平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建起一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公共检验检测中心。目前,“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基本建成,共建设省级以上众创空间5家、星创天地5家,省级以上孵化器达3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2家,众创空间、孵化器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创业导师76人,常驻创业团队213个。
围绕港口转型、产业升级等重点领域,沧州渤海新区注重加强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提质提速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的建设,推动科研成果在沧州渤海新区转化或应用。先后成立了北京化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天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河北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6个转移中心,共向企业推介科技成果 1500 余项,征求企业技术需求 300 余项,促成技术合作项目 50 余项。截止目前,共引进和转化科技成果42项,引进创新团队8个,建设创新基地和中试基地3个、创新服务平台15家。
人民网:http://xiaofei.people.com.cn/n1/2020/0119/c425315-31555735.html
(编辑 焦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