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日报》2021年4月27日 10版


2021年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的逝世纪念日。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网络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来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逐渐取代了“长阅读”,渐行渐远渐无书,人们似乎已经慢慢忘记了读书所能带来的乐趣,也渐渐忘记了书籍所存在的价值,更加忘记了阅读对人生而言有怎样不可或缺的意义。
总有一个地方能让人们想起阅读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旨在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同时希望借此鼓励世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乐趣,增强对版权的保护意识,并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作出不可替代贡献的人表示敬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作为“世界读书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圣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
巧合的是,这天也是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维加三位著名文学大师的辞世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巧合之外,则是人们对书籍的热爱和对阅读重要性的深层认识。主旋律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
“我们必须能够让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获得图书。”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文化产业与版权部主任兼教科文组织出版社社长米拉格罗斯·德尔·科罗尔女士曾多次强调的一句话。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得到了全球社会各界的热切响应,并发展为尤其重视并针对于青少年的活动,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人文精神,引导他们尊重知识。因此,在每年的4月23日,作家、出版商、教师、图书管理员、私立或公立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学生、人道主义者、大众媒体,以及全球各国爱书的人已经把读书日的宣传活动演变成一个热闹的欢乐节日。
“世界读书日”当天,记者来到坐落于南开区士英路居祥公寓7增1号的天泽书店,这是一家有着二十二年历史的老牌书店。推开书店的门,书香气息扑面而来,门外的喧嚣立刻被隔绝在外。书店不大,但却没有一丝空间被浪费,紧密相连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在这里你几乎看不到那些市面上所谓的畅销书籍,但只要你静下心来,就一定能发现一本书令你惊喜不已。
在书店的一隅,有一个特殊的空间,里面展出着许多精美的藏书票,这也是今天天泽书店举办“世界读书日”特色活动的地方。据天泽书店负责人卞红介绍,天泽书店除了为读者们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以外,传播文化、推广艺术、促进交流也是天泽书店秉承的一贯文化使命。“名家讲座”“好书推荐”都是天泽书店多年来坚持推出的特色活动,藏书票收藏馆也是其中之一。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天泽书店特意挑选了“读书”“圣乔治屠龙”和“堂吉诃德”三个主题的藏书票进行展示,旨在让读者们更深入地领悟到读书的魅力。
藏书票,是一种微型小版画,用于标记图书收藏者,表达“属于某人的藏书”,也是书籍的装饰。藏书票被誉为“版画珍珠”“纸上宝石”,起源于15世纪下半叶的德国,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从日本传入中国,木刻家李桦组织的现代版画会在进行版画创作的同时也使用及提倡藏书票,名作家叶灵凤等人也注意到并开始推介书票,《凤凰》藏书票即使叶灵凤设计的。
记者注意到,今天有不少老人带着小孙子来到这里参观,王志老人就是天泽书店的忠实书迷:“我年轻时就经常带着孩子来天泽书店看书,后来有了小孙子,我又带着孙子一起来。这书店不管搬到哪儿,我就认这家,天泽书店开了二十二年,我跟了二十二年,这儿就跟我自己家一样。”
卞红说,天泽书店这些年来之所以可以坚持下来,就是因为有些书迷们的支持,是他们对读书的热爱一直激励着书店走下去。或许,这就是阅读的魅力,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心底对知识的那份渴望永远不会变,即使你经常忙到忘记放慢脚步、享受生活,可总有那么一个地方能让你静下心来、想起阅读。
天津打造特色全民阅读城市
多年来,国家一直十分重视读书对人类的成长,甚至是民族精神养成的重要性,鼓励全民阅读一直是国家提升国民文化素质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让人们阅读更加便利,激发全民阅读的热情,天津也做出不少努力。
位于西青区精武镇文化公园内的“青阅书苑”城市书房,是目前西青区面积最大的城市书房。书房设计简约而有质感,一层为公众阅读区域,二层为青少年阅读区与活动场地,楼层间精心设计的图书墙和阶梯阅读区更是充满了“网红”风。书苑配备书籍一万余册,涵盖了历史、文学、生活等多个门类。读者通过自动办卡机、自助借书机,便可以自助完成书籍借阅的全部手续。不仅如此,书苑还与市区两级图书馆联网,实现通借通还。
“青阅书苑”城市书房精武文化公园分馆负责人张志群说:“每到周末,前来阅读的市民日均能达到400-500人次,这里已经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现在越来越多家长重视对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因此有很多家长会在业余时间带着孩子来这里读书,书苑也会定期开展读书相关活动,丰富周边居民的文化生活。”
近年来,西青区不断提升城市书房软硬件建设,增加书籍数量、丰富书籍内容、优化阅读氛围。目前,全区共有7家“青阅书苑”城市书房,分别位于张家窝镇、精武镇、杨柳青古镇景区、西营门街和李七庄街。城市书房实现了与市区图书馆互联互动、信息共享,集阅读、沙龙、活动等为一体,成为了群众文化生活的“新港湾”。
“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曾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今年恰逢建党百年,结合“世界读书日”,天津大学推出“红色经典全家桶”,用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引导师生重温峥嵘岁月,聆听时代强音,让书香遍满校园。
天津大学自2016年起开设“阅读经典”课外实践教育课程,持续建设“北洋大讲堂”“英华讲坛”“青年文化论坛”“知学”等深受大家喜爱的阅读平台。天津大学图书馆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系列数字化阅读服务,如“阅读打卡”“视频分享会”等,不断促进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有效结合,“24小时云书房”让学生们享受阅读的便利。
今年天津大学书香校园建设的主题为:“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学校发布了《天津大学2021年书香校园建设推荐书单》,举办“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师生共读”系列读书活动,面向学生开展关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经典著述和优秀文学作品的读书教育。
“书香校园建设致力于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天津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吕静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丰富多样的读书教育活动,弘扬家国情怀,强化时代元素,让同学们读懂中国,理解世界,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重拾阅读体会百态人生
当我们在读书时,我们读的究竟是什么?俄国著名诗人、作家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
4月23日,由中新友好图书馆、津沽记忆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世界读书日”专题活动在津沽记忆博物馆举行。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作家李治邦,天津市书协副主席郝军,中新友好图书馆副馆长许江涛,作家郭文杰,作家李子胜等学者及热爱读书的市民朋友参加了活动,活动由津沽记忆博物馆馆长齐惠敏先生主持。
活动上,许江涛与齐惠敏共同启动“中新友好图书馆津沽记忆博物馆服务点”,该服务点将无偿向百姓市民开放。中新友好图书馆和津沽记忆博物馆联手为广大市民打造了一间“博物馆里的书房”,为津沽记忆博物馆增添了一些书香气息。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几位学者分享了他们对阅读的感悟。在李治邦看来,读书也可以是一种信仰,因为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他谈及一本对他影响极为深远的书,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讲述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
在读完这本书后,李治邦改变了对战争的看法。在李治邦出生的年代,以抗日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有很多,在书中李治邦读到了太多日本侵略者是如何凶狠地残害中国人民的场景,但在读到《象棋的故事》这本书后,李治邦才发现原来战争对人们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残害,更是对人心灵的摧毁。这本书打开了李治邦看待世界的另一个角度:“读书有很多种读法,经常读自己喜欢的书是一种读法,但也要读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书。比如《百年孤独》这本书,我就不喜欢读,我读完它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可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我的眼界又开阔了许多。读书就像开窗户,每读完一本书,就是打开了一扇窗,当你打开一扇又一扇窗时,你会发现你看到的世界越来越大。”
郭文杰则用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他把读书比作吃饭,人每天都要吃饭,饭也分很多种,有主食、青菜、甜品等,饭要吃的杂才健康,书亦是如此:“我这个人读书就很杂,书对我而言就像吃饭一样,是每天都要做的事。”
郭文杰爱好读古书,在他看来,古人有很多大智慧是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去思考和研究的,但可惜现在却很少有人去关注这些书:“读书其实是一件最‘投机取巧’的事,我们可以从先贤的书中获得很多他们一生总结下来的人生经验,让我们少走弯路,这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好好利用书籍。读书就像是登台阶,当你站在不同高度的台阶上回头看时,你会发现你看到的景色是截然不同的。”
的确,书籍是人类世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媒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可以带领我们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体会百态人生。所以,请留出一点时间,静下心来,翻开手边的那本书,给自己一个与世界拥抱的机会。
天津日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1-04/27/content_160_4377600.htm
(编辑 焦德芳 王昊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