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天津日报:迎虎年 聊聊非遗布老虎

      2022-01-25       



《天津日报》2022年1月25日 10版


虎年即将到来,作为中国传统虎文化的代表之一──布老虎,以儿童玩具、节庆礼品、精美工艺品的形象,走入了千家万户。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布老虎制作技艺和布老虎文化,不仅是传承一门传统手艺,更是把中国古老“虎图腾”崇拜故事与习俗讲给后人听。我们从哪里来?中国文化之根在哪里?答案或许正藏在我们手边那一个个可爱的布老虎的造型里、纹饰里。

中国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农历虎年临近,布老虎火爆市场。无论是大型超市、小型节日礼品店或是网络上的传统手工艺店铺,布老虎都牢牢占据了“C位”。而在很多布老虎非遗传承人的家里、工作室里、厂房里,匠人们更是加班加点赶工备货。布老虎让威风凛凛的老虎,以一种可爱可亲的面貌,走入寻常百姓家,让古老的虎文化生生不息。

布老虎属于中国的母亲艺术,也属于一种刺绣艺术。它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广大地区,最早是来源于咱们中国古老的老虎图腾崇拜。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马知遥,从事布老虎非遗项目保护研究多年,他介绍:相关资料显示,1万年以前,生活在黑龙江和内蒙古的我国早期先民,就将老虎的形象描绘于岩壁之上。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了距今六七千年的以贝壳堆砌的龙虎图案。这说明,中华先民对老虎的崇拜基本上不会晚于对龙的崇拜。不过,后来随着历史发展,龙的崇拜走入帝王家,成了天子专用,于是龙图腾崇拜渐渐强盛起来。而且,中原地区主要是农耕文明,靠天吃饭的生活习惯,使得掌管行云降雨的“龙”成为主要的图腾崇拜对象。虎崇拜,则多见于山林地区,是狩猎文明的体现,《说文解字》中讲,山神即是老虎。虞,是中国很古老的一个姓氏,一个虎字头一个吴,从造字的角度来看,也透露出对老虎的崇拜。

“其实关于炎帝黄帝的神话传说,就暗含了狩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过渡这么一个过程。龙崇拜一下上升到很高位置,占据了当时中原一带的华夏文明区,成为一个中心文化,不过,虎崇拜却没有消失,而是走向民间,民间的百姓大都信奉老虎,因为在老虎身上看到了很大的威力。”马知遥说,“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他们对老虎是很恐惧的。如何把恐惧、畏惧转化为一种理想化的对平安的愿望?这是中国老百姓常出现的智慧,就是将让人畏惧的形象戴在头上、穿在身上,制作在生活用品里。”

于是我们看到老虎帽、老虎鞋、老虎枕、布老虎玩具,这都是为了把老虎令人畏惧的形象化为温柔的面貌,让老虎成为孩子的保护神,让老虎成为保家护院的这样一种符号,化险为夷、祈求平安。马知遥表示:“我认为这是中国老百姓了不起的一个智慧,把一些看似很凶猛的人类无法制服的东西,化成了一种智慧化的保护神,其实骨子里还是在图腾崇拜。”

布老虎寄托着辟邪平安的祝福

今天,有着各色纹样造型的布老虎,已经成为古老虎文化的活化石。虎图腾崇拜文化经过至少六七千年的传承演变,也产生了新的寓意。

虎文化当下以布老虎的形式进入世俗家庭社会,人们首先会把它作为生殖崇拜必不可少的符号来看待。依旧有很多家庭,婴儿诞生,孩子的姥姥或舅舅,一定会送婴儿一只布老虎。或许满月酒时或许百日宴上,布老虎依旧是重要的礼物之一,寓意着保佑孩子健康平安。布老虎的变化形态老虎枕,则寄托着让孩子能够安睡、少邪祟侵害的愿望。“这个习俗在咱们北方的汉族群众中依然很普遍,根据我们的调查,陕西、山西、河北、天津、河南,5大省区都有分布。”马知遥介绍,在山西还有送新生儿面虎的,用面粉制作的小老虎,必须送4只,两两相对,四虎灵兽,虎通福,兽通寿,4只老虎寓意四方福寿。

此外,在山东、山西一些地方,结婚的时候,客人要送新婚夫妇一对老虎,一公一母,象征着祝福夫妻白头偕老、生活红红火火、早得贵子。

布老虎文化还包括一个端午节的习俗──艾虎,与艾草有关,从名字就可知它有辟邪的功能。艾虎是古代汉族端午节压胜物兼饰物。流行于中原和江南地区。每逢节日,人们用绫罗制成小虎(艾虎)及粽子,用彩线穿起来,挂于钗头,或系在小孩背上。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俗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小艾虎的特征很明显,鼻子像一个粽子,两个柳叶眉,眼睛的形状类似粽子叶。尤其在山西和河南一带,艾虎身上还会有五毒的形象,以毒攻毒,在端午节将艾虎送给孩子,祈求平安。“我们在田野调查时还发现,在山西、河南的一些地方,还有端午节时门上贴老虎符的习俗。”马知遥介绍。

“我们团队收集收藏有100多种各个地方的布老虎,形象各异。那种造型和纹样上的特色,是现在工业化生产的卡通布老虎无法取代的,只有纯手工的布老虎,才有那种感觉。”马知遥感慨。比如,山西、河南等地的布老虎,眼睛是南瓜眼,立体的南瓜造型,寓意招财进宝。到了山东,大多地方的布老虎,眼睛就是平面的,但是一层一层的布叠加,布老虎看上去眼睛炯炯有神很威风,有的还将眼珠换成一颗金色的纽扣,火眼金睛。

曾几何时,在中国的很多乡村,每一个村都有一个巧娘,缝补刺绣的手艺好,逢年过节婚嫁生育,需要做一些针线活儿或是手工艺品,村民就会提着礼物上门“以物易物”。布老虎当时几乎大家都用,所以这些巧娘就成了制作布老虎的能手。而因为地域风俗不同,巧娘喜好不同,也形成了千差万别的特色布老虎。

山东临沂有位老太太叫解祥芳,她做的布老虎金碧辉煌,长着长胡须,就像戏剧舞台上的老生一般。她做布老虎特别讲究,在尾巴里加一粒朱砂,寓意着辟邪。她记得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日子,自己就是靠着制作布老虎的手艺,养活了一家人,别人家吃不饱,她家里一个屋子堆得满满当当的各种点心吃不完,都是别人求她做布老虎时送的。

类似的故事,马知遥听过很多,如今,在北方乡村地区,布老虎这种艺术,还是很普遍的,不至于说消失,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只要有结婚、生育等喜事,布老虎就会“闪亮登场”,经常是由长辈给晚辈送祝福,这习俗基本上代代相传,这也说明咱们民族对待孩子从来不吝啬,为了保佑孩子、为了传延香火、为了人丁兴旺,长辈对子孙后代都是非常呵护的,上一代怎么做的,下一代继续。也正因如此,中华文明才能几千年延绵不绝。文化就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自觉地把它延续下来。

“今天我们市场上经常会见到那种千虎一面的卡通虎,其实那是一种现代工艺的玩具了,不属于非遗,因为它纯手工的地方太少了。我们说保护非遗的时候,主要是保护它的手工性,因为手工制品每做一个是不一样的。大多数人在喜欢这种又简单又便宜的卡通虎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布老虎背后的寓意和功能。所以我一再呼吁,我们要保护自己的传统,消费传统手工艺制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马知遥说,“保护非遗布老虎,它不只是说保护形式上的布老虎工艺品,最后还是要借这个工艺品把它背后的文化、故事讲出来,把文化符号解读出来。”

今天我们推崇传统文化,延续我们的传统习俗,比如大年初一吃饺子或汤圆,不能只是“吃”,更重要的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和子孙后代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吃饺子吃汤圆?这个习俗最早从哪里来?背后的文化基因是什么?

天津大学近几年在做布老虎非遗传承人培训项目,其实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梳理和推广。天大通过组织培训班为这些传承人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还请来相关行业的讲师,将很多科学、先进的创作理念、经营理念传递给传承人。一些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已经通过抖音和快手等平台展示传播自己的非遗技艺。天大研究团队通过多年调查整理,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出版了《布老虎寻踪》《布老虎传承人口述史》等书。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接触非遗文化。天大相关团队还在努力推进非遗进校园,编写非遗进校园的教材,现在正在编写非遗走向海外的读本。马知遥说:“我觉得校园是最大的文化传承的场域,从小给孩子们播撒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他的兴趣慢慢就诞生了,兴趣有了,就可能产生最后的传承人或者工艺美术大师,所以我们现在主要做的是最基础的工作。”

一些非遗传承人,如今已经成为网络红人,他们通过各种现代文化传播途径,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他们的“粉丝”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布老虎也远销海外。尤其是虎年将至,“预购从速”“销售一空”“需要预定”等更是成为他们店铺里的常态。有位传承人的作品,还被选为冬奥会伴手礼。

在了解到这些非遗传人的现状后,马知遥很开心,也提出了一个建议:中国应该有一个新职业出现──文化遗产的中介队伍或者经纪人队伍。非遗项目有着相当庞大的数量,这么大的体量本身就已经形成了文化产业中的内容产业,如果没有懂得非遗知识的人作为经纪人或者中间人出现,单靠这些非遗传承人自己去经营这些作品,那是非常难的。传承人既要创作生产,还要宣传、吆喝、售卖,精力是不够的。在商业化链条上,它需要更多精细分工,不同工种术业有专攻,去把整个平台打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完善的产业循环,促使非遗保护更好落地,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天津日报:天津日报数字报刊平台-迎虎年 聊聊非遗布老虎(图) (tianjinwe.com)

(编辑 赵晖 张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