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冯研院”)举办全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仪式,宣告我国非遗学一级交叉学科的“山门”自此开启,标志着我国非遗的保护与发展进入了专业和科学的轨道,也标志着非遗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天津大学于去年10月获批设立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授权点。首批硕士研究生的入学,对于我国非遗事业意义重大。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传承人霍庆有和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来到现场,国家级非遗西码头百忍京秧歌老会带来百年历史的仪仗设摆。天津皇会民间保护基金会主任尚洁、南开大学教授阎国栋、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王振良等学者也前来参加。
在入学仪式上,冯研院以一副“非遗传承开科有运为国器,民间文化治学无疆待后人”的对联,表明理想和决心。院长冯骥才与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将录取纪念证书及一套蕴含深意的入学礼物——嵌有明代木活字的水晶镇纸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亲手制作的蓝印花布围巾,颁发给七名新生。
杨贤金在致辞中表示,非遗学交叉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面临着从无到有、从新到强的巨大挑战,天津大学将在今后的探索建设中找准国家急需与自身特色优势的结合点,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围绕非遗事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做好管理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分类培养,扎实服务我国乃至世界非遗事业的发展。
天津大学作为我国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为非遗学交叉学科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和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冯研院已经与一些相关学院开展教研和课程合作计划,只要相关学科紧密合作,定能有效发挥天大优势。
冯骥才呼吁全国学界众志成城,共同推动非遗学科建设的前进,“它必将为田野大地上的非遗保护确立科学的凭据,为非遗事业培养与输送专业的人才。它还将作为具有东方特色的独立的一门学科,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做出贡献。我们是一代有理想和抱负的人。如果站在将来看,就会知道今天迈出去的一步有多么重要。”
经济日报:https://proapi.jingjiribao.cn/detail.html?id=422859
(编辑 张华 王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