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天津教育报:天大那位培养大师的大师走了

      2022-10-24       

2022年10月23日清晨,彭一刚在家人与学生的陪伴下安详地走了,享年90岁。耄耋之年带着弟子实地考察,白发苍苍依然坚持手绘设计,手拄拐杖一笔一画修改学生设计,中科院院士、国家级建筑设计大师、天津大学教授彭一刚被称为“培养大师的大师”。在他培养的研究生中,有两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中国科学院院士段进;四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崔愷、周恺、李兴钢和张鹏举。从1953年至今,彭一刚究竟培养了多少学生已经无从计算了,但每一个师从他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对建筑学、对建筑教育的热爱与赤诚。

为创造美丽新世界播种

彭一刚一生致力于建筑美学及建筑创作理论研究与实践,这份追求美、创造美的热忱与生俱来。193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他,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艺术天分与动手能力。小学时,他无师自通,根据书上看来的图片用马粪纸做了一门大炮;中学时用铅铸造了一艘P40型小飞机模型,临摹画像、绘制地图也都是手到擒来;高中对内燃机充满了好奇,买书自学,物理老师评价其研究得很深。

考大学时,既喜欢机械又喜欢绘画的彭一刚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报考了北方交通大学建筑工程系(后并入天津大学)。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天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系学生。那时,天津大学正热火朝天地进行八里台校区的建设,彭一刚等几位业务能力强的学生被选出来参加建设,天津大学主楼的第九教学楼,这栋恢弘建筑的中央部分的屋顶就是由他设计和添加的。

新中国百废待兴,太需要建设者了。于是,彭一刚决定留校任教,做播火者,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建筑师。1953年4月彭一刚提前毕业,到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任教,这一干就是将近70年,为我国培养出一批中青年建筑师和建筑学优秀教师。他们在中国建筑教育和建筑理论研究方面业绩斐然;他们给中国的建筑创作带来了繁荣;他们为中国的城乡建设作出了贡献。

桃李满天下,高足出精英。学生是彭一刚最满意的作品。2007年评选的全球十大华人青年建筑师,天大独占五席。2008年奥运会,天津大学校友在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中“会师”:崔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奥运项目总指挥)、李兴钢(国家体育场——“鸟巢”中方设计主持人)、赵小钧(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等十余位领军人物均为天津大学毕业生。崔愷、段进、周恺、李兴钢、付绍辉……这些建筑界闪亮的名字,都是彭一刚的学生。

为培养大师夯实基础

彭一刚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重视对学生基本功的锻炼和培养,坚持对年轻人要“从头培养”。培养的秘诀是“身教”。他对学生动手绘图的基本功要求很高,经常会从方案的构思开始,一步一步地指导和帮助学生修改方案设计,手把手地给学生改图,锻炼他们的设计能力。“先要正己,而后才能正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产生重要影响。”老师基础扎实,学生自然也会有样学样。

博士生李伟曾感慨道:“每次去先生家,总能碰到先生在一丝不苟地伏案工作,逢年过节也不例外。每当先生创作了新的作品,他总是兴奋地拿出图纸与大家分享,征求大家的意见,可以看得出,先生是把他人生的喜、怒、哀、乐全部融进了他毕生追求的建筑创作中。”

彭一刚培养的学生有两个特点:一是设计构思有创意,很有创新思维;二是基本功非常扎实,手绘画面非常好看。这两个特点是成为优秀设计师的必要条件。

成就源自扎实的功底和辛勤的研究

彭一刚著作等身,多部著作荣获国家级图书大奖,其中《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等著作在国内外建筑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一次次再版,把中国建筑之美讲给世界。

潜心于建筑理论的研究工作和建筑创作实践活动,彭一刚对于很多中国建筑师来说是灯塔一般的存在。伦敦中国城、山东省平度市公园、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馆、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彭一刚众多建筑作品已经成为城市一景,他的手绘功底深厚,手绘效果图细腻写实,能秒杀电脑。作为建筑学家,彭一刚主要从事建筑美学及空间构图理论、建筑设计方法论、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建筑创新的研究,这些研究既渗透了古今中外的哲学、美学思想,又紧密联系中国当前的建筑创作实践。他在建筑创作和理论研究及建筑教育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曾先后获建筑界最高奖项——梁思成建筑奖和中国建筑教育奖。2019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勘察设计行业杰出人物称号。

“因为工作关系,我们经常和彭一刚一起出差,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我们是读着您的书成长的’感激与赞誉之声。彭一刚写的几本书,都可称得上是经典,而经典的背后,是他扎实的功底和辛勤的研究。写作《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仅是里面的插图,据他在序中自述,几乎全是他现场步测得到的一手资料。扪心自问,如今的建筑界,有几人可将学问做到如此?”“鸟巢”设计的中方主持人李兴钢说。

天津教育报:https://mp.weixin.qq.com/s/azb4U7-0aDl9_lfMjcmcQg

(编辑 董玥欣 万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