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 2023年1月16日 12版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文本。
康熙朝纂修《太祖高皇帝实录》稿本。
图为档案原件,是永兴洋行巴黎总部1895年9月16日写给法国外交部长的信。
图为档案原件,是法国外交部长1895年9月21日发给法国驻北京公使的电报。
吕颖教授为研究生讲解法文档案的内容。
本报讯(记者 姜凝)近日,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立项名单公布,其中,南开大学吕颖申报的“法国外交部档案馆藏法国在华租界档案之整理与研究”课题和南开大学马子木申报的“《清太祖实录》满蒙汉文本对勘整理与研究”课题入选学者个人项目。
什么是“冷门绝学”?这些获批的研究项目究竟“冷”在哪里、“绝”在何处?如何让冷门不冷、“绝学”不绝?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连日来进行了采访。
冷门绝学有哪些学科?
一般认为,冷门学科主要是指一些学术关注度低、成果产出难、研究群体小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绝学是冷门学科中文化价值独特、学术门槛很高、研究难度极大、研究群体很小,甚至面临后继无人的濒危学科。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古文字学、濒危语言(方言)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历史研究、特色地域文化研究、传统文献和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均属于冷门绝学的范围。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2018年开始设立,旨在重点支持对国家发展、文明传承、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或填补空白价值,但目前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研究断档、亟需抢救的冷门绝学,并对有关学科领域予以倾斜,鼓励运用新理论新方法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研究。
该项目的设立,加大了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冷门绝学学科的资助力度,加强冷门濒危学科抢救保护,确保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有人做、有传承。
如何“冷”怎样“绝”
“这虽然是南开外院第一次获批冷门绝学项目,但该项目的入选是多年积累的结果。”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教授吕颖向记者介绍了“法国外交部档案馆藏法国在华租界档案之整理与研究”项目的背景:
2014年,南开大学与法国外交部档案馆签署合作协议,由南开大学法语系编译法国外交部档案馆珍藏跨度长达300年的中法交往档案。这批档案藏于法国外交部档案馆巴黎和南特两个分馆,可谓卷帙浩繁,记录了17世纪以来中法两国在政治、经济、宗教、外交、商贸、教育、文化、司法、军事等诸多方面的联系和交往。
作为该翻译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吕颖接触到了大量有关中法关系史的原始档案,并对其中一些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展开了研究。2017年,她的课题“法国外交部南特外交档案中心所藏原法国驻天津领事馆档案之整理与研究”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旨在对南特外交档案中心所藏原法国驻天津领事馆档案进行整理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中有一部分涉及天津法租界。
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吕颖此次获批的课题将对法国外交部档案馆巴黎和南特两个分馆所保存法国在华租界档案进行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研究内容涵盖中国近代史上法国在华原有的4处租界,即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广州法租界和汉口法租界。
“我想,该项目之所以能被列为冷门绝学,主要在于它的研究难度很大。”吕颖说,一方面,相关档案数量很多,仅巴黎分馆保存的涉华档案成卷者就达约1500卷,且有不成卷的1400多箱,此外还有许多捆和散件,整理并寻找有深入研究价值的租界史料是一项庞杂的任务;另一方面,这些档案多为手写体,涉及法文、英文、日文等多种文字,字迹潦草,褪色严重,加之档案大都未经专业人员整理,且某些档案残缺不全,辨识难度极大,“另外,原始档案并不等于真相,判断其可靠性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只懂外语是不够的。”
“这个课题的研究意义是多方面的。”吕颖说,首先,该课题的开展将发掘诸多前所未知的租界内幕与秘辛,以法文档案来论证租界是列强侵华产物这一本质,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材料。其次,该课题将4处法租界作为整体展开研究,试图打破目前对法租界问题地域化、割裂化的研究现状,强调各法租界间存在的共性与共性之下的个性,以更为宏观与立体的视角理解法租界在近代中法关系史和中国近代史上的角色,从而推动相关研究向纵深发展。此外,本课题的研究,无论对于研究近代中国历史,还是对于分析近代中法、中外关系的轨迹,以至观察东西方文明近代以来的互动、交融和演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马子木向记者介绍其课题时表示,该课题研究的是清朝入关前的历史,“《清太祖实录》是记录清太祖朝史事的官修编年史,是以满文、蒙古文和汉文3种文字的形式书写下来的,且在近100年的时间里反复修改,形成了目前的将近30个版本。这些版本主要用汉文和满文写成,也有少数是用蒙古文写成的。我们要把分藏在各地的这些版本收集齐,还要在收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特别是要对满文和蒙古文的版本进行详细校勘,再与汉文版本比照其不同,并参照清朝入关之前的满文、蒙古文的史料,展开系统研究。”
马子木说,由于3种文字的版本大多并非简单地根据一个翻译成另一个,而是相对独立编纂的,而且这种民族文字古文献跟我们现在所用现代语言的翻译是不一样的,所以不仅要把满文、蒙古文版本与同时代的其他满文、蒙古文史料文献做比较,参照其原始用法,还要进行详细校勘和注释,从而给现在的研究提供可用的版本,特别是给不能应用这两种语言的学者提供能参考的汉文版本,“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文献的整理,给学界揭示出清朝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具体是如何在建国之初实现了满蒙汉民族的交往交流,以及与朝鲜等周边国家的往来等,这些都会在书里有所体现。”
“这项研究的价值在于《清太祖实录》是清朝开国史最早、最原始的记录,我们通过研究此书来向大家还原出:我们现在看到的清朝开国史是如何一步步塑造出来的,其本来面目是怎样的,清朝经过近100年的修改,改掉了哪些部分,又是基于什么目的,相当于做这样一个正本清源的工作。”马子木说。
研究既“冷”且“绝” 他们“苦”中作乐
既然又“冷”又“绝”,研究中吃苦在所难免。不过,记者采访专家学者时发现,他们除了对此表示“早有思想准备”,更多的是享受研究取得突破时的乐趣。
在吕颖看来,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档案多为手稿、字迹潦草、褪色严重,“有些词,连我们项目组里的法籍专家都辨认不出来。”还有人名和地名由于没有统一的外文写法,不同的档案记载者会有不同的书写方式,这也给他们的研究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但一段时间之后,当他们突然发现之前无法辨认的某个单词再次出现在档案中且写得非常清楚,或者考证地名时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通过各种方式一点点去推断,最终找到正解时,“那一刻的喜悦之情,真的是无以言表。”
吕颖说,研究过程中另一大乐趣是取得学术上的新发现,“租界研究对外文档案向来极为倚重,而国内法租界研究最大的短板在于对法文原始档案的利用不足,这是因为各法租界的官方档案先后被运回法国,再加上近代中国政府受列强‘领事裁判权’的限制,无权干预租界内部事务,从中文文献中就难以获悉其翔实内情。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大量中文史料中没有记载或语焉不详的一些史实。这些前所未知的租界内幕,以法文档案来论证租界是列强侵华产物,这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对于其研究的“苦”,马子木表示,目前我国部分少数民族文字方面的研究相对冷门,“3种文字的近30个版本,集齐不容易。另外,特别是满语满文,日常使用较少。而在历史学界,从事清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对满文、蒙古文掌握得相对比较少。这也是我申报这一课题、深入清入关前史及其相关文献研究的主要原因。我们团队成员,除了汉文,还至少要精通满文和蒙文中的一种,这是看懂材料的基本‘门槛’。”
让冷门不冷“绝学”有继 他们这样支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
选题坚持国家需要、国家站位、国家水准
“总书记如此强调冷门绝学的重要性,我认为是因为冷门绝学事关文化积淀、民族记忆与历史传承,也事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吕颖告诉记者,学科队伍建设方面,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现有8名中国教师、4名法籍教师,均有海外留学经历;该学院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于2017年被认定为天津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国外交部档案馆涉华文献翻译和研究是该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从2016年起,以法语系为核心、以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为依托的十余位中外学者共同致力于法国外交部档案的翻译和研究工作,一支熟悉中法关系史、善于进行原始档案辨识、精于档案文献翻译和中法文化交流研究的学术队伍业已形成并不断壮大。”
“学生培养方面,我们依托区域国别研究中心进行研究生招生。”吕颖介绍说,除设置中法关系史档案研究、法文档案识别、法语文献导读、英语文献导读等有针对性的课程外,还充分利用外院拥有9个语种的优势,鼓励学生学习第三外语,以应对档案研究多语种的需求,“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尽早激发年轻学子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发展前景方面,由于法国外交部与南开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法国外交部档案馆涉华档案文献的翻译和研究是南开大学独有优势,在学术上具有广阔发展空间,“我们团队正努力使中法关系史档案文献汇编尽快陆续出版,相关研究成果也会相继问世。”
要让冷门不冷、“绝学”有继,吕颖认为还需注意加强以下方面:从选题角度来讲,冷门绝学不是越“冷”越好,要坚持国家需要、国家站位、国家水准,选择对国家发展和文明传承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的专题进行研究。同时要加大对冷门绝学研究的扶持力度,加强对成果和活动的宣传转化。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角度讲,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建设梯队合理、代有传承的人才队伍,同时要摒弃快出成果、多出成果的导向,鼓励学者“十年磨一剑”的治学精神,给学者足够时间深学细悟出真知。
冷门绝学实现跨越式发展需各方合力
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语言科学研究中心教授施向东表示,音韵学、训诂学、古文字学等冷门绝学事关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担负为国家筑牢文化根基的崇高使命,近年来得到了大力支持,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是极大鼓舞,有助于坚定潜心从事基础学科研究者坐得住冷板凳、为提升文化自信和科技实力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施向东同时提醒,作为研究难度大、学术门槛高、产出成果难的基础研究学科,“绝学”、冷门学科发展生态也需改善。他建议从重视学科的人才培养问题、树立科学的学科发展理念、出台完善的学科扶持政策、构筑学科多元发展平台等方面着手,国家、社会、学者等多个层面共同努力,完善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的联结机制,使大众广泛关注和支持这些学科的发展,从而促进这些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快构建冷门绝学的 “五大体系”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副研究员张立迁,曾主持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2021年委托重点课题“冷门绝学学科的内涵界定及发展机制研究”。在他看来,冷门绝学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和人文交流意义,应基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基本职能定位,加快构建冷门绝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转化体系、文化体系以及话语体系。
在推进学科体系的人才培养功能方面,张立迁表示,加强“人”的保护与培养,是冷门绝学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他从学科育人功能的角度、学科育人生态的视野、学位授权生态体系的均衡发展视角审视冷门绝学学科发展,提出应有效发挥冷门绝学学科积聚和培育后备人才力量的功能作用,高度重视冷门绝学学科育人完整性、协同性,避免一些冷门绝学学位授权点自生自灭、使人才培养失去依托。
在强化学术体系的科学研究功能方面,张立迁认为,学术的核心意义在于开发民族智慧,特别是冷门绝学的发展,意味着提升民族的创新意识和综合思维能力。“从学术话语权的角度分析,让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学术界发声并获得广泛认同,离不开冷门绝学学科数十年如一日的学术坚守,这也与冷门绝学特定的研究对象、知识体系,以及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密不可分。”他建议要有组织开展专项研究课题项目,并要着力加强学术科研团队建设,让学术研究后继有人。
在提升转化体系的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张立迁提出,如今可通过融通直播、短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加大传播力度、拓展传播途径、注重转化利用,让文化遗产学、少数民族文(字)学、俗文学、历史文献学等冷门绝学学科告别“高冷”“枯燥”等刻板印象,将传统文化和新潮设计结合表现,用时尚新潮的语言进行“破次元”的沟通,感受中华文化的绚烂多彩。此外,要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相关社会组织、产业联盟、研讨论坛、出版物、大众媒体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打造面向社会、面向青少年的文化宣教平台,共同推进冷门绝学知识的大众化、普及化,努力提高冷门绝学学科的社会认可度和大众基础。
在弘扬文化体系的传承创新功能方面,张立迁说,传承和弘扬冷门绝学,是国家展现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需要,关乎文化血脉赓续、文化战略全局和民族复兴伟业;也是一项关系人民生活福祉的事业,有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全面提升人民文化素养。应大力实施数字化改造,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打造学科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化建模采集数据,构建数据库,发布数据资源,自觉运用新理念、新媒体、新技术、新工艺,以更具融合、跨界的特质,增强冷门绝学学科创新活力,焕发独特传承意涵和文化软实力。
在建构话语体系的国际交流合作功能方面,张立迁建议,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家需解决的对外合作交流和全球治理等问题也越发凸显,此时一些有助于应对这些问题的冷门绝学学科──如考古学、文化遗产学、古文字学、敦煌学等代表的冷门绝学──应得到足够重视。此外,要多元开展树立话语体系的国际交流活动,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维度的冷门绝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只有社会各界广泛认识到冷门绝学的重要性,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保护、人人传承的生动局面,冷门绝学也将迎来‘高光时刻’。”张立迁表示,发展冷门绝学学科专业需建立由各级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等多主体参与的协同推进体系,通过政府出台政策指导、高校发挥育人与研究价值、社会广泛支持的多级联动模式,加快推进冷门绝学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使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大有作为。(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天津日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3-01/16/content_162_7220830.htm
(编辑 董玥欣 王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