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天津广播:推动医工深度融合,这位政协委员提了一个重要提案

      2023-03-03       

“传统的医学门类和工程技术正在不断融合,我们拿最近很火的ChatGPT来举例,它甚至已经具备了一些普通医生的专业知识,它除了不能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治疗之外,但从辅助诊断的角度,未来完全可以做一些更重要的工作。”

说这话的是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委、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目前他正带领他的团队深耕脑机交互这一典型医工结合领域,并已研发出脑语者芯片、神工系列机器人等多项成果,在临床上得以成功应用。

然而让明东有些担忧的是,迅速发展的智能医学技术背后,能够支撑技术创新迭代的高层次医工交叉人才,却存在着创新培养和职业发展的诸多挑战。这次参加全国两会,他准备提交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医工交叉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提案。

19802

医疗领域出现新业态 人才却因交叉而边缘化

对于明东来说,2018年是个分水岭。这一年,教育部批准创办“智能医学工程”本科新专业,这是我国首个智能方向的医学类本科专业,天津大学开风气之先。同一年,天津大学在医工院设立了全国首个“智能医学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

按照天津大学医工院的培养模式,研究生阶段的学生都会到医院里接受联合培养,虽然“智能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创办多年,但第一批学生全部选择继续深造,还没有真正的毕业生,不过,这些还在校的学生已经被天津医院、儿童医院等不少三甲医院“预订”。只是如果他们选择进入医院,属于工程师序列,只能为医生做些辅助性的工作。

“特别是非常好的医院。它对于我们这些智能医学的学生确实有巨大的需求,但是这个专业还没有完全融入医学的职业体系。”明东到上海、北京等十几个城市调研后,发现了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而实际上,随着医疗领域新业态的出现,“懂医学的工科生”已经在医院里开始发挥关键性、甚至是主导性工作。

“有一位年轻的学者,她本硕读的天津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这是医工结合的专业,后来去剑桥大学读了麻醉与重症医学,”明东举例说,这位年轻的学者研发了很多具有国际水准的新技术,其中一项特殊的检测技术,甚至能将某一种特定疾病的检测时间从现在的3天缩短到30分钟。北京的很多三甲医院都要排队请她去帮忙,用她的方法进行诊断和处理,为医生诊断提升了准确率。她的一些技术还深入到了神经外科的重症手术当中,深度指导医生开展更为有效的临床操作。

“这是一个新的赛道,我们与西方国家基本同步出现,”明东一直在思考,我国高端医疗装备存在很大短板,需要创新更多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让新技术进入到临床实践,而这些,都需要有专业的人才来支撑,让工学和医学实现更好的“耦合”。医疗领域如此缺乏像这位年轻学者一样的人才,应该用什么方法,把更多的人才“牵引”过去?

打通人才通路 让“工”更好地为“医”赋能

明东不到30岁就担任了南开区政协委员,后来成为天津市政协委员,在此期间,他一直关注着智能医学领域,曾经在天津市两会上提出了“天津尽快推进AI智能医疗的标准相关的研究基地”、“打造智慧医院”、“天津加快引入国际化高端智能医学人才”等建议。

今年,明东第一次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出席全国两会,正是这些年不断的思考与实践,让他形成了一份《关于加强我国医工交叉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提案。明东认为,打通医工交叉人才的发展通路,应该在学科设置、人才遴选、设立新的职业形态等多方面进行推动。

17B7C

首先,从学科的归属来看,目前我国医工交叉学科通常归到工学门类,但是往往陷入“在工言工”的状态,很多学校培养学生的模式依然按照过去传统工科人才来培养,缺少医学的深度融合。最近几年,很多医学学科门类里也零星出现了一些医工交叉的新方向,但是还不成体系。

“我们现在能看到‘医’和‘工’两个学科在相向而行,但是还没有真正‘走’到一起,依然是两条平行的分支。”为此,他建议国家层面应该统筹考虑,尽快出台以“医工”为代表的交叉学科建设的引导性政策,并细化到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学位论文标准、重大国家专项申报等多个方面,把两个学科真正融合到一起。

其次,高端人才的选拔机制是分赛道的,但恰恰交叉学科的人才没有自己的专属赛道,好的人才也无法脱颖而出。明东坦言,医工交叉学科培养出来的人,在人才遴选的过程中,就面临着类似的尴尬境地:“医学领域觉得他是外来户,工学领域也觉得他是外来户,在哪个传统领域里,他们都容易被边缘化。”为此,明东建议,在高端人才遴选的过程中,应相应增加专属于医工交叉学科特点门类予以支持和鼓励。

第三,从人才培养的去向上,明东建议在临床增加新的职业形态,针对医工交叉技术的应用,在医院开设新的门类、新的科室、新的评价机制等,搭建新职业形态发展的整体架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做辅助性工作。只有在职业发展路径上搭建更广阔的舞台,才会吸引更多更优质的医工交叉人才进入医学事业。

进入医工结合领域的初心:让患者享受到更高效的医疗技术

1994年,18岁的明东走进了天津大学,进入到了当时最热门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习。

读博期间,他前往香港大学医学院矫形与创伤外科学系进行联合培养,看到许多截瘫患者后期康复治疗非常困难,往往医生也束手无策,于是萌发了帮助神经损伤患者建立新的人工运动神经通路,使其重获运动能力的想法。

2004年8月,明东博士毕业后留在了母校,开始研究脑-机接口技术,这是医工结合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2014年,“神工”系列人工神经机器人系统终于研制成功,在天津、山东多家三甲医院进行了成百上千例的康复测试。中风偏瘫患者在“神工”帮助下,可以在反复训练后起立行走、拿笔书写,逐渐康复。

17701

目前,天大医工院研发的“脑语者”芯片、“神工”系列机器人等多项成果在湘雅医院、北京市儿童医院、天津医院等全国几十家医院内落地应用。

两名天津大学医工院的研究生用脑电波操控“哪吒”多脑协控智臂系统写“福”字


环湖医院患者穿戴神工系列机器人进行康复

视频里是环湖医院的一名40岁轻度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正穿戴着由天津大学医工院研发的“神工-神甲”外骨骼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这套设备通过分析患者脑部发出的信号,向下肢电刺激驱动型外骨骼发送指令,带动患者偏瘫侧肢体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唤醒神经沉寂区。患者每周进行三次训练,每次一小时,天大医工院的研究生都要在现场协助和观测,这名患者在机器人的辅助下进行了两周康复训练,左下肢步态已经有明显好转,头晕现象有所缓解。最后一次训练结束后,天大医工院的同学们要对患者的各项数据进行统一分析,为患者脑内受损神经及肢体能力恢复程度进行评估。

出发全国两会前,明东邀请了来自北京、西安、深圳等地的业内专家来到天津大学进行学术研讨,也借此契机,与专家们进一步讨论医工交叉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再次打磨完善自己的提案后,提交到全国两会上。

“我特别希望未来在医院里,医工交叉的高层次人才会成为临床解决方案的总设计师,综合协调医生、药物、机器以及智能的力量,帮助临床做出更合理、更科学的规划,帮助医生看得更准、更清,从而做出更高水平的诊断、更高质量的治疗。”明东说。

天津广播:https://mp.weixin.qq.com/

(编辑 刘晓艳 万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