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人民日报:2023年京津冀DNA存储前沿研讨会在津召开

      2023-04-30       

五一小长假放假第一天,天科协、天大以一场高峰论坛庆祝劳动节。

4月29日,2023年京津冀DNA存储前沿研讨会在天津市武清区召开,大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元英进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欧阳颀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主席。这是我国在DNA存储研究领域高规格、高水平、高参与度的一场盛会,涵盖DNA存储研究领域的政府、产业、学术、投资各界,共同探讨中国DNA信息存储技术的最新进展、发展未来、产业应用和投资策略,搭建了产学研各界融合发展的桥梁,推动我国DNA信息存储技术向产业化进军,抢占全球的战略高地。

本次大会邀请了诸多来自学术界的重磅嘉宾,会议顾问委员会由张玉奎院士、杨焕明院士、张洪杰院士、谭蔚泓院士和樊春海院士组成。邀请报告包括多位国家杰青和知名学者,还有近十家进军DNA信息存储领域的知名公司的技术专家和高管、政府政策专家和投资机构代表人参会。会议参加单位超过20家,参会人员超过200人,是立足京津冀、辐射全国,我国DNA信息存储领域研讨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当前全球数字信息爆炸式增长,对数据存储带来极大的挑战。DNA信息存储技术是将数字信息存储在特定序列的DNA分子中,由于其高存储密度与低能耗保存等优点,被视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存储技术,是应对数据存储增长挑战的新机遇。DNA信息存储是典型的交叉科学前沿,是一项着眼于未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存储技术,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DNA存储作为前沿研究领域要加快布局。

本次研讨会共有主旨报告和邀请报告14个,主题涉及DNA信息存储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关键装备以及产业化尝试,覆盖多条DNA信息存储的技术路线。同时,研讨会还安排了两场圆桌会议,深入讨论技术和装备发展在DNA存储产业形成中的推动作用和当前的不足。

作为此次活动的承办单位,天津大学在DNA信息存储领域进行了较早的方向布局,已经在DNA信息的“硬盘存储模式”、“光盘存储模式”取得了技术突破。2022年,天津大学进一步利用DNA信息存储技术实现了人类文化遗产的长期保存:将10幅精选敦煌壁画存入DNA中,结合DNA存储创新算法,壁画信息在实验室常温下可保存超过千年、在9.4℃下可保存2万年。天津大学还承担了DNA信息存储相关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科研任务。DNA信息存储是合成生物学与信息技术交叉的典范。天津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合成生物研究的高校之一。天津大学2006年开始合成生物学研究,在2007年组织中国首次“合成生物学国际研讨会”和“合成生物学的Teach the teachers国际研讨会”;2012年,开设《基因组设计与合成》课程,2014年,设立合成生物学硕士、博士点,2017年,开始“合成生物学”本科招生,2022年,合成生物学专业被教育部评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17年,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学团队建立了酵母基因组混菌标签缺陷定位及双标靶向精准修复方法,成功化学合成出五号和十号两条酵母长染色体,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8年获批教育部“珠峰计划”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2019年共同发起并组建合成生物学研究设施国际联盟、2019年获批首批十三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并重点布局DNA存储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目前天津大学DNA存储领域汇聚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青、长江特聘教授等一批高端人才,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科研任务,着力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天津市武清区作为会议的举办地点,近年来围绕信创产业发展,大力引进产业龙头,开放应用场景。目前拥有华为-安擎昇腾适配中心、紫光、浪潮、万里红、安擎计算机、淳中科技等10余家信创企业,领域遍布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基础硬件等环节。并与工信部电子五所、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中国软件测评中心、天津市工信局信息技术发展处等信创产业头部机构建立紧密联系,为以DNA存储技术为核心的新产业赛道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本次大会将是我国DNA信息存储研究领域科研、教育、产业、资本等各界踊跃参与的一场饕餮盛宴。本次研讨会由天津市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学前沿研究院、天津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和天津大学教育部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联合承办,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政府、天津大学浙江校友会校友之家(浙江天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协助,目标是打造打造政产学研投各界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