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晚报》 2023年6月10日 11版
本报讯(记者高丽)在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以“大美在田野”为主题举办系列活动。今天下午,学院举行五个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的成立仪式,并以网络直播的形式与广大网友共同见证非遗学田野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迈出的新一步。
19年前,冯骥才在“两会”期间递交《关于确立“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提案》,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17年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自去年全国首批非遗学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以来,学院一方面注重非遗学基本理论的建设和知识体系的搭建,另一方面在教学上着力探索和实践非遗学独有的田野教学方式。为此,学院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筹建了五个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分别对应五种重要的非遗代表作和非遗空间——瑞安木活字印刷、西塘传统村落非遗、杨柳青年画、南通蓝印花布和天津皇会。学院将把非遗学的教研与非遗传承保护的需要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田野第一线深入了解非遗的现实,学习非遗学的理论和科研方法,在祖国的文化大地上找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本次活动由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主办,瑞安市人民政府、南开区文化和旅游局、西塘镇人民政府、杨柳青镇人民政府、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共同协办。成立仪式上,五个田野基地把各自的非遗搬进校园,多位非遗传承人一展绝技。南通蓝印花布田野教学基地还现场发布重磅成果《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仪式通过天津大学的多个平台以及中新网、央广网等平台进行了网络直播。
明日全天,学院将在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举办非遗、端午主题互动问答活动,引导天津大学师生主动探索丰富的非遗馆藏背后的历史文化。
今晚报:今晚报数字报-线上线下看“大美在田野” (enorth.com.cn)
(编辑 焦德芳 梅羽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