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云新闻讯:6月9日,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全国启动仪式在天津港举行。
天津港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更是青年人创新创业的梦想启航地。巨型塔吊下,红旗飒飒。随着现场电子屏上一幅幅场景闪过,一张张笑脸呈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当代青年学子在学习中成才,在实践中成长,在思考和领悟中勇毅前行,在时代的新征程中建功立业。

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如今“红旅”早已成为一堂融党史教育课、国情思政课、创新创业课、乡村振兴课、红色筑梦课为一体,极具特色和标志意义的中国金课。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给“红旅”大学生回信6周年,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讲述“红旅”故事,是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重要行动,也是高教战线和广大师生“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生动实践。
6年来,“红旅”青年矢志跟党走,在“四新”建设的引领下,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6年来,累计已有177万个创新创业团队、813万名大学生参加“红旅”。同学们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城乡社区,用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成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交出一份沉甸甸的青春答卷。
活动现场,随着天津大学学生党史宣讲团四位同学的讲述,当代青年践行总书记讲话精神,立青春之志,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的故事不断呈现,也激励着更多的青年人踏上新征程,如搏击的海燕一般踏浪前行,投身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浪潮之中。

活动现场,两辆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展示着天津港的智慧“硬核成果”。这里诞生了一系列创新的“中国方案”,也让这个百年老码头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创新的中国,青春洋溢,生机盎然。近年来,在“四新”建设的引领下,青年学子用创新创业成果交出一份无愧时代的青春答卷。“红旅”活动现场,他们也以不同形式、在不同时空分享了自己扎根中国大地、创新创业、艰苦奋斗的故事。
在成卫东、马成彬这两位中青天津港技术工人的讲述中,天津港这座百年老码头在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华丽升级为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的奋斗故事,让青年学子李双阳和靳新辉敬佩不已。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双阳作为一个工科人,95后创业者,分享了他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让“小血管”服务大国计、大民生的故事。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靳新辉则分享了她所在的零碳科技项目团队帮助农民增收180余万元,让团队里的青年人第一次尝到了“新工科”产教融合的甜头的故事。讲述中,两位“红旅”青年表达了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深刻感悟。
来自贵州省石阡县楼上古寨村的尤金书在天津大学学生的帮助下,成为一名合格的导游,把最美红军村落的故事讲述给更多人。在“红旅”现场,她给天津大学博士生吕永阳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现在我们在家就可以接单了!2017年,吕永阳组建了“黔程无忧”实践队,开办夜校、开发乡村旅游的智能平台——黔程旅游,让村里的乡亲足不出户就把家乡特产卖到了全世界。“新文科”的故事,让越来越多的人更好地讲述家乡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农村金色的麦浪像海一样;一个个红艳艳的草莓娇艳欲滴;农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增产丰收的喜悦……在“科技小院”团队代表的讲述中,一个个带着技术去,带着党的创新理论去,深入田间地头,把党对农业农村的支持政策讲清楚的“红旅青年”,为农村农民解决真问题“自找苦吃”的当代青年形象越发生动鲜活。
在国家首批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杨作章及中国首个博士生医疗公益服务团体——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宋义蒙的接力讲述中,新医科青年们展示了他们不惧风雨、勇挑重担,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的故事。


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这是总书记的嘱托,也是青年人的使命。在一个个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是当代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的青春力量。
(津云新闻记者 段玮)
津云: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在津启动 (tjyun.com)
(编辑 焦德芳 张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