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津云:为了“大国重器”,这位天津楷模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焊接事业

      2023-06-22       

AF20

津云新闻讯:2023年4月2日,中国焊接技术领域痛失一名顶级专家。

那一天,天津大学王东坡教授在飞赴上海参加“某型号民用航空发动机研讨会”途中突发疾病与世长辞,享年51岁。

随即从天津赶来的学生们悲痛地发现,那个个子不高,声音洪亮的王老师再也回不来了。

“老师的离去太突然了,我们永远怀念他。”王东坡的博士生梁行回忆,老师之前一直在为这次讨论做准备,再加上其他各项工作时间排得也非常满,王老师一直在“连轴转”。当天下午,他忙着赶飞机,没顾上吃饭。梁行买了两个小面包,让他抽空垫垫肚子。“他去世后,我在医院看到,面包还原封不动地放在他的包里。为了科研,他一直在与时间赛跑,把挤出来的一切时间都用于工作。现在,老师终于能休息一下了。”

C70D

青年时代的王东坡(图片由天津大学提供)

王东坡是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天津大学材料学院焊接专业党支部书记、焊接所所长,材料学院副院长,天津市现代连接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市焊接学会理事,天津市失效分析学会理事长。

1996年,他在申请入党自传材料中写下:“一个人有知识重要,有思想更重要。既有才能,又有光辉信念与思想追求,这样的人生才算完美,这样的人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理应自觉向党靠拢,担负起国家未来繁荣昌盛的使命,我想这责无旁贷!”

王东坡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三尺讲台,他犹如燃烧的蜡烛,照亮后来者的前进之路;在科研一线,他咬定青山,以坐穿冷板凳的决心不断攻下一道道技术难关;在日常生活中,他淡泊名利、俭以养德,用最朴素的方式延续着科学家精神的修为。王东坡将有限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焊接事业。

A94D

在制造业,焊接技术犹如“量体裁衣”,对“大国重器”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技术水平。

在焊接技术中,结构安全性尤为关键。焊接结构在地震以及风、波浪、海流等长时间作用下易造成损伤累积,极易产生疲劳与断裂等问题,进而引发重大工程事故。因此,如何保证焊接结构和构件服役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性是焊接结构研究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王东坡是国内较早开展焊接接头超高周疲劳寿命研究的学者。他带领团队在焊接结构疲劳延寿、焊接结构完整性评价与试验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发明了世界首台基于压电陶瓷的超声冲击设备并发展相关寿命评价技术标准;自主研发设计了超声疲劳试验机等国际领先成果。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面对科研难题的时候,王东坡的口头禅是:“啃硬骨头香!”读博士期间,他就在国内率先突破“超声冲击”技术,用三年时间研发出世界首台基于压电原理的超声冲击设备;而后他又向长期掌握在国外极少数科研机构手中的“卡脖子”技术——“预制疲劳裂纹”发起冲锋。

8025D

合格裂纹(左)与不合格裂纹(右)(图片由天津大学提供)

预制疲劳裂纹——是材料在力的反复作用下超出疲劳极限后产生的裂纹,是断裂试验的关键而又比较困难的技术问题之一。“这项技术在2000年之前,中国是做不了的。王老师带领课题组用一个月的时间成功做出预制疲劳裂纹。打破了外国对市场的垄断。”天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王东坡课题组教师龚宝明回忆,当时在实验现场,第三方的外国专家亲眼看到实验结果后难以置信地表示,中国人做出了完全符合标准的平齐漂亮的预制疲劳裂纹!

这项技术不仅实现了我国海上油气平台建设焊接结构低温韧性测试国产技术百分百覆盖,更通过风险评估为企业免除了“焊后热处理”这道生产工序,在此后不到十年时间里产生经济效益就已达到20多亿元。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王东坡用全部智慧、学识和热情解决好企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工程问题有大有小,多小的问题他都帮忙解决,多大的问题他都敢于挑战。十年间,王东坡与百余家国内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项目攻关。“他对促进中国焊接行业发展全力以赴、毫无保留,企业有困难他竭尽全力,恨不得把知识一股脑告诉你。”天津市金桥焊材集团经理肖辉英评价他说。

从港珠澳大桥到助力战鹰翱翔的航空发动机,从数万公里的跨国石油运输管线到高速轨道车辆,王东坡每年在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军工、核电、桥梁等领域解决多项重大工程关键问题:研制开发推广基于压电原理的超声冲击处理技术装备为各领域焊接结构延寿、实现我国海上油气平台建设焊接结构低温韧性测试国产技术百分百覆盖、解决跨国油气管道“钢悬链线立管”全尺寸疲劳评价关键核心问题……真正做到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E13D

王东坡与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右二)

不仅仅是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的科学家,王东坡更是一名把教育、科技、育人“焊在一起”的经师人师。

2009年年底,青年教师王颖刚刚来到天津大学任教,她的博士课题是真空钎焊,而当时学校没有这一方向,起步困难。王东坡得知后,认为“从学科发展的高度应该支持建设”,拿出自己课题组结余的120万元资金购置设备,开启了天津大学钎焊方向研究新篇章;课题组赵小辉博士刚到吉林大学工作时起步困难,王东坡为他争取到科研起步的“第一桶金”。如今赵小辉已在吉大建立自己的科研团队,成长为学术界一颗冉冉新星。

“王老师干,我们就跟着干!”在学生心中,王东坡从来都是以身作则的表率。焊接实验室噪音大,他却一呆就是一整天,几乎从未在晚上10点前离开实验室,常常和学生一起抱着一百多斤的焊接件放到冰冷的液氮中做实验。

材料学院青年教师龚宝明曾经师从王东坡读研究生,他记得,有一个工程项目需要用到实验室里的一台老设备。“那台设备比王老师年龄都大。当时大家都不会用,无从下手。结果,王老师用一台示波器,只花了半个小时就让老设备重新运转起来。老师‘小露一手’我们都惊住了。我那时就感到,王老师的专业能力确实非常过硬,令人敬佩!”

9BBD

过硬的技术源于王东坡对于专业的深度钻研。在同事和学生眼里,王东坡对焊接专业真的是由衷地热爱。

他的同事、师妹邓彩艳说,王老师年轻时喜欢打乒乓球、弹吉他,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但是,当他开始从事科研工作后,这些爱好都被他抛在了脑后,全身心投入到焊接疲劳裂纹的科研工作中。“他把心爱的吉他送给师弟了,说没时间弹。”

“做实验就是我的爱好!”王东坡经常说,要把科研当成事业,而不是一份工作。“做学问,就要多做实事以谋国家昌盛!”他就是那样一个纯粹的人,一名纯粹的科学家。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志存高远的人,再遥远的地方也能达到,再坚固的东西也能突破。王东坡是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的“理想主义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懈奋斗者,是“四有”好老师要求的忠实践行者。在他去世后,天津大学追授他“天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同时,他还被授予“天津楷模”荣誉称号。王东坡用毕生努力实现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统一,充分展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津云新闻记者段玮 摄影记者张立)

津云:https://www.app2020.tjyun.com

(编辑 张华 孟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