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 2023 年 12 月 28 日 01 版
《河北日报》 2023 年 12 月 28 日 06 版
5月10日拍摄的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场景。(本报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河北日报记者 张文君 周 洁
“虽然都是生物医药,可老华药和新华药,大不一样喽!”12月9日,当记者赶到1000多公里外的浙江湖州,见到曾参加华药建设劳动的胡教平老人,91岁的他心潮难平。
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被誉为“共和国医药长子”的华药,自1953年诞生起就是一家生物医药企业。今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规划展馆,华药就在第一个展台。展厅里,总书记强调:“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70年沧海桑田。新华药,新在哪儿?
12月22日,在石家庄,记者继续向胡教平老人的儿子、华北制药中央研究院院长胡卫国询问答案。“地方变了,厂房变了,产品也变了,是这些,也不全是这些。”他笑眯眯地反问记者,“采访了这些天,你们说它新在哪儿?”
新在品种?
什么产品最能代表华药?同一个问题,父子两代人却有不同答案。
“当然是青霉素!”胡教平老人脱口而出。青霉素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华药在上世纪50年代生产出中国第一批青霉素,让贵比黄金的药降为几毛钱一支。凭这“一招鲜”,华药成为亚洲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全国每7支抗生素中,就有1支华药产。他的父亲胡孝心就是受益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支支寄回浙江宁海老家的救命药,给身患老肺病的老人带来生的希望。
可在53岁的儿子胡卫国眼里,从一药难求到琳琅满目,生物医药的品种早已发生根本性变化。“现在的华药,已经从以抗生素为主,发展成涵盖抗感染、心脑血管、免疫调节等领域的大型现代生物医药企业,一共有700多个品规呢。”他介绍起来滔滔不绝。
上世纪90年代,靠青霉素一个品种“躺赢”的好日子到头了。你降一毛、我降一毛,价格战愈演愈烈,华药利润断崖式下降。转型迫在眉睫,华药把目光投向了现代生物医药。一来,多年积累的生物医药技术,更能凸显优势,更重要的是,长远来看生物医药大有可为。
1998年4月,华药毅然投资3亿元上马金坦项目。金坦,是基因技术(GeneTech)音译。这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化基地。然而,金坦之路并不平坦,连续出现亏损。亏了6年,华药补了6年,咬牙挺过去,终于迈入生物医药新赛道,如今金坦已成为利润大户。
金坦、华民、新制剂……2017年,老华药停产搬迁的时候,一个现代生物医药的新华药早已崛起。现在,华药业务已从原料药转为制剂药为主,生物技术药物贡献利润。
“现在每家药厂生物医药品种都密集‘上新’,如果仅仅看这一项,又很难代表华药之新。”胡卫国说。
新在技术?
华药工业文化展陈区里,一架笨重的铸铁摇床分外显眼。1958年,就是靠这架摇床,选育出了中国第一株生产用青霉素菌种。
那时候想用菌种,要从苏联“打飞的”进口,不光效价低,价格还高。“华药必须选育自己的菌种!”一次次试,一步步改,他们终于打破国外垄断,结束了我国青霉素、链霉素依赖进口的历史。
“刻骨铭心啊!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胡教平的语气沉重而坚定。
“今天,虽然还是生物医药,但技术早就不一样了。”胡卫国介绍,我们有微生物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抗体药物研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抗生素酶催化及结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有高通量筛选、基因编辑、AI技术等一大批前沿技术。技术不断迭代,只为一个目的:研发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
在华药,如果问起生物药,人们一定会告诉你奥木替韦单抗注射液。这是华药自主研发的第一个国家Ⅰ类新药,用了整整17年。从一个狂犬病毒抗体基因序列开始,科研团队夜以继日攻关,硬是靠自主创新冲破技术壁垒,研发出中国首个重组全人源抗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重组乙肝疫苗,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Ⅰ类新药,为摘掉乙肝大国帽子作出重大贡献;免疫制剂环孢素,打破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这些年来,华药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1项。
不过,在胡卫国看来,光靠一项技术,很难永远保持领先地位,只有持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创新,才能有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技术,才能不断为新华药注入新动能。
新在路径?
把科研团队派到“国家队”创新平台,成了华药的新时髦。
近日,在位于天津的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热气腾腾的氛围里,双方正一起孕育合成生物的“新梦想”。“每一分钟都有新收获。”一桌围坐的,是行业“大咖”、海归博士,创新的火花四溅。
共享厨房、共享厨师、合作开发,这里已经成为华药的“创新源头”。“工业菌种是生物制造的‘芯片’,有一个先进的工业菌种,就可能是一个未来的单项冠军。”胡卫国期待满满。
“建厂时只有一条路,就是靠苏联专家援建,现在合作方式越来越多了,让创新如虎添翼。”这个新变化,让胡教平不住点赞。
华药的“朋友圈”,已经从技术扩展到产业链,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与清华大学共建国家创新平台,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等合作研发,解决“卡脖子”难题;与国际知名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重点推进生物技术发展。
“开放合作可以为企业创新赋能,但关键还得靠自主创新。可以肯定,决定华药之新的,绝对不仅仅是越来越大的‘朋友圈’。”胡卫国深有感触。
新在头脑!
新华药,到底新在哪儿?“在我看来,品种、技术、路径,这些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新在头脑。”胡卫国思考再三说。
这是胡卫国的答案,也是记者的深切感受:华药的转变,根源在于思想的转变。
从青霉素起家的华药,没有把传统产业当包袱,而是创新思维方式,在老产业基础上向新求变,一步步发展成新兴产业;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努力探索前沿技术,未来产业“超前”发展。
经历转型之痛,胡卫国更加懂得:“坚持创新发展,传统产业也可以形成新质生产力。”
当今世界,生物医药产业风起云涌。在貌似平静的医药市场背后,一场事关国家安全的较量,正在激烈地进行着。别小看生物医药,它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事关人类生命健康,更是中国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核心领域。放眼全球,辉瑞、强生、罗氏等制药巨头,正加紧布局AI制药、生物制造等关键技术,加快生物医药数字化、智能化步伐。
华药,再一次来到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解放思想、创新驱动,是在生物医药领域制胜的法宝。”胡卫国坚信不疑,颠覆性技术是实现新跨越的“战略必争”领域,一分钟都耽误不得。现在,他和研发团队正争分夺秒开展新型疫苗、抗体、细胞因子等创新生物药前沿研发,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核爆点”。
突围艰难,但胡卫国不气馁:“要加快奔跑,努力攀上生物医药的‘珠峰’,就像当初开创抗生素工业化生产新纪元那样,只有这样,才能‘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一缕温暖的阳光洒进江南小院,金黄的柚子沉甸甸挂满枝头,胡教平摘下一个给记者:“这棵树在这里生长了几十年了,你看,现在还是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河北日报:https://hbrb.hebnews.cn
(编辑 赵晖 孟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