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2024年02月05日 05版)
本报记者 张文攀 闫 磊 通讯员 刘延俊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科创“一粒种”催生发展“一片林”
——宁夏高水平建设全国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
前不久,位于上海的宁夏科创中心签约入驻企业达到23家的消息,在宁夏“科创圈”泛起层层涟漪。从囿于西北一隅到闯入国际科创中心,这是宁夏突破传统思维面向全国乃至全球配置创新资源的关键一步。
长期以来,位于西北内陆的宁夏,自主创新活力不足、人才匮乏、成果转化应用不强,这些“先天不足”掣肘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东西部联动和对口支援等机制来增加科技创新力量,以创新的思维和坚定的信心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
近年来,宁夏以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为牵引,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优化创新生态,吸引集聚全国创新资源、要素和人才参与宁夏科技创新,蹚出了欠发达地区借智借力打造科创“引擎”的突围之路。2022年,科技部批复宁夏建设全国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支持宁夏聚焦东西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人才智力交流互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构建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合作模式,提升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能力,塑造发展新优势。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宁东基地管委会办公室供图
开放创新,借外智强“筋骨”
一粒小小的亚麻籽,能做出多少衍生品?“如果放在六七年前,只有压榨油品一种归宿,现在通过技术创新,我们已经做出亚麻籽油、亚麻籽全营养膳食补充剂、亚麻调味品、亚麻天然营养物四大类50多个品项了。”在宁夏君星坊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亚麻籽的魔幻变化,让副总经理李永华深感科技创新的魅力。
亚麻,又称胡麻,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油料作物。亚麻籽经过压榨,得油率约为30%。几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到宁夏调研时专门来到君星坊,看到榨油后的剩余油渣全部用作饲料,连连摇头,“亚麻籽全身是宝,榨油后的亚麻籽饼含多种营养物质,用来喂牛,太可惜了。”专家一席话,点到了企业的“痛处”。那几年,君星坊做中低端食用油已明显没有市场优势,想突围精深加工,研发却屡屡受挫。
2017年在银川召开的“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推进会上,初步形成了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即围绕西部产业需求引进东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团队,进行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这股“科技支宁”的东风,让在夹缝中求生的企业受到启发。在有关部门牵线搭桥下,企业与陈君石共同创建院士工作站,开展亚麻产业关键性和共性技术的研究以及健康新产品的研发;与江南大学合作成立亚麻籽深加工联合研发中心,开展亚麻籽深加工产品研究开发。
“外部技术加持,打通了创新的‘任督二脉’。”李永华说,新工艺不仅改变了过去油品生产不注重营养成分保留的加工方式,还在风险因子控制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几年时间,深加工产品就销往全国20多个省份,真正实现了“技术引进来、产品走出去”。
位于宁夏石嘴山市的宝马兴庆特种合金有限公司也是东西部科技合作的受益者。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凯说:“科技创新,单打单干肯定不行,我们和上海大学合作建立联合研发中心,高校有技术研究优势,企业擅长中试和产业化应用,双方互利共赢。”
近年来,宁夏结合西部地区实际,坚持“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引才用才观念,柔性引进科技创新团队62个,吸引了包括近150位院士在内的9200名区外创新人才和800多家市场主体参与宁夏科技创新活动;东部地区与宁夏开展合作或共建的创新载体达到160多个、园区9个;与宁夏建立稳定科技合作关系的东部主体由最初的“6+4”(6个省市、4个高校院所)扩展至“11+14”。
“东西部科技合作推动‘宁夏所需’高效对接‘东部所能’,创新朋友圈从‘东西共舞’变成东中西全部参与,通过借力借智在装备制造、电子电器、农业育种、医学研究等诸多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宁夏科技厅副厅长陈放告诉记者。
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产品加工。党硕摄/光明图片
双向奔赴,攻关“卡脖子”难题
前不久,记者从宁夏科技厅了解到,宁夏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5年的0.99%增长到2022年的1.57%,年均增速居全国前列;全区科技型企业数量从486家增长到2178家,增长4倍多;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从12.3%上升到4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数字的逆袭引人关注,然而,这并不是宁夏第一次引来全国探究的目光。早在2019年,宁夏科技创新带来的一系列蝶变,就被科技部称为“宁夏现象”。“宁夏把科技创新作为甩掉欠发达‘欠’字的必由之路,紧紧扭住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这个关键,不搞以行政化手段‘拉郎配’,突出企业合作主体地位,积极组织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和成果对接,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成了宁夏发展的最大增量。”陈放说。
协同创新,是一场双向奔赴。1月28日,临近年关,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员石明全带着团队匆匆赶到宁夏银川经开区,和银利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一起为即将投入转化应用的电磁元件设计软件做最后完善。该公司董事长焦海波告诉记者,“牵手”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是“1+1>2”的收获。“前些年,我们在航天、轨道等领域的电磁元件生产虽然走在行业前列,但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仅凭技术经验去搞设计生产很难做到精细化,需要更强大的学科理论做支撑,因此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一拍即合。”
“过去成型一个产品要经过六七个样品的不断测试,现在利用数字技术做初步模型,在虚拟阶段就可完成所有的修改和优化,大大提高一次成功率。2023年,我们的产品应用到了26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上,占国内市场份额的近一半。”焦海波说,自2017年双方合作以来,取得了20多项新型专利。
更多“单项冠军”不断涌现——宁夏维尔铸造公司联合北京交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教授团队,突破了中国标准动车组铝合金枕梁研制关键技术,实现了进口替代;国能宁煤集团与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创新团队合作实施的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在重大关键技术和大型装备、材料制造等多个领域实现“零”的突破,打破了国外垄断;吴忠仪表公司研制的超大口径调压装置关键用阀成为中俄输气管线“超级工程”的关键设备……
“近年来,依托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宁夏面向全国汇聚创新资源,聚焦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实施了近1700项东西部科技合作项目,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形成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宁夏科技厅科技合作处处长张斌告诉记者。
数据来源:2024年宁夏科技工作会议
科创飞地,一地“链接”全域
2023年4月,宁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举行联合研发中心揭牌仪式,这是宁夏首家新材料企业走出去建立“飞地”研发中心。
不同于传统飞地经济由发达地区在欠发达地区设置产业空间的路径,欠发达地区企业到东部科创资源富集地区建立飞地研发中心的“反向飞地”模式,逐渐成为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
“通过柔性引才、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等方式,虽然可以解决制约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但长远看,局部技术突破仍难以满足企业的可持续创新需求。再加上宁夏大部分企业‘两头在外’,既需要东部市场,又需要东部的人才和技术,所以我们鼓励企业探索‘异地研发+本土转化’的模式,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张斌说。
宁夏隆基宁光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较早走出去“筑巢”的企业之一。2017年,基于海外市场拓展的需求,隆基宁光将目光瞄准了仪器仪表企业和人才集聚的江浙一带,在杭州成立飞地研发中心。“我们在当地全职招聘20多名高层次人才,还有外籍工程师,专门进行出口型智能仪器仪表及相关配套产品的研发和销售。”企业副总经理李建炜告诉记者,这几年,该中心研发的新产品近300款,销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海外市场销售额达1.8亿元。
随着企业“邻凤筑巢”成为一种趋势,2023年,宁夏专门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企业飞地研发中心备案支持暂行办法》,引导企业创新人才引育方式,拓宽技术转移转化通道。对于首次备案的独立研发机构,按备案上年度非财政支持研发经费投入的30%给予支持,最高不超过100万元;首次备案的联合研发机构,按备案上年度申报主体实际投入飞地研发中心的非财政支持研发经费的30%给予支持,最高不超过50万元;备案的独立研发机构及其研发人员入选自治区相关人才项目的,还可获得1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的科研经费支持。
“下一步,根据高水平建设全国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的要求,我们将持续紧盯部区会商平台、东西部科技合作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聚焦宁夏特色产业需求,争取国家部委和大院大所的支持,继续实施东西部科技合作项目,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提升宁夏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东西部跨区域协同创新样板。”陈放表示。
光明日报:https://share.gmw.cn/news/2024-02/05/content_37132243.htm
(编辑 刘延俊 郭东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