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 2024年02月28日 01版
穆朝絮(中)指导学生进行协同机器人研究
本报记者 姜宝成 摄 “如果你晚上11点看到自动化学院教师办公区还有灯亮着,那一定包括穆老师的办公室。”穆朝絮的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可见身为天津大学英才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的她,在学生眼中“拼命三娘”的形象之深。近日,记者在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如约见到穆朝絮时,她正和学生针对项目讨论修改及优化代码的方案。
“这是我们最近开启的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将在2024年到2028年的5年时间内进行智慧交通系统的研究,目前已开展了一些智能无人驾驶的底层应用。这个寒假,我们‘泡’在实验室里,继续学习和科研。”穆朝絮向记者介绍说。
常年与数据打交道,围绕我国无人系统、电网系统大规模快速发展对人工智能及自动化领域提出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需求,在国内率先开展强化学习理论和技术研究,提出复杂系统自适应学习控制与优化决策新技术,应用于无人飞行器智能自主控制与决策系统、区域电网强化学习分析与运行调控系统等,为我国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虽有诸多荣誉加身,但今年40岁的穆朝絮始终认为,科学家的使命不仅是在实验室做科研、发论文,更在于把理论创新的成果输出到应用场景、推动理论研究应用于实际。她经常告诉学生要学以致用,将自己的科学研究与国家的发展需求紧密联系起来。
“我们正在做的这项智慧交通系统的研究,就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的良好结合。”穆朝絮告诉记者,简单来说,其团队的目标就是让无人系统更“聪明”,而要想实现智慧交通,就要通过海量代码组成的算法系统,让车辆、道路、行人、红绿灯等交通元素完美配合。过去十几年,穆朝絮在理论创新路上深耕,在国内率先系统发展了多智能体协同的强化学习理论,为无人驾驶、智能网联的应用奠定了关键基础。
“比如甲车和乙车怎样协同,能够通过这段路且时间最短,可以通过我们的理论积累来进一步验证。没有过去理论创新的积淀,不可能做成这些应用场景。”穆朝絮说,无人智慧交通系统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应用中会有很多突发情况,每一个数据、每一行代码都有协同、避障等真实的应用场景与之结合,一辆无人驾驶车辆若突然丢失信号或遭遇网络攻击,就有可能导致交通瘫痪,所以需要准备出多种策略,也由此催生了更多的理论创新。
多年专注理论创新绝非易事。海量实验数据中,若有一个代码写错,就可能导致整个系统“跑”不通。“科研就是这样,碰上挫折就想办法去克服,根据不同情况调整算法,提升算法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穆朝絮表示,工作中的确有艰苦,过程中也牺牲了大量个人时间,但因为这是自己热爱的事业,她愿意为之奋斗、坚持不懈追求创新。
科研、教学、带团队,穆朝絮直言,取得的这些累累硕果中,学生的进步最让她自豪。
穆朝絮的学生王珂对穆朝絮将创新理论落地应用的做法感受颇深:“正是在跟着穆老师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我的独立科研能力增强了、对科研更加热爱了。”
“做了应用之后,能体会到理论创新实实在在的价值。我们会继续深入研究多智能体的安全问题,以及它在更多场景的应用。”穆朝絮说,“理论创新其实是学术和应用的‘基座’,非常关键,我要继续把它做下去。每天都在科技前沿接触新信息,我从理论创新中得到了很多快乐。”
天津日报:http://epaper.tianjinwe.com
(编辑 刘晓艳 梅羽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