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科技日报:天津天开园:升级支持政策 赋能企业发展

      2024-05-24       

《科技日报》 2024年5月23日 07版

◎本报记者 陈 曦 通讯员 赵 晖

“我们已经拿到了400万元的订单,年产3万吨磷酸化纳米纤维素的生产线也在安装调试。”5月16日,在天津市天开高教科创园(以下简称天开园)的办公室里,天津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天津永续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续新材料)法定代表人黄仁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

纳米纤维素是天津大学海洋学院可持续新材料研发团队历时5年多研发攻关的成果。该团队已因此取得了50余项发明专利。然而,一年多以前,这些成果还一直“躺”在学校实验室的成果簿上。

2023年5月,天开园开园,永续新材料成为天津大学首批遴选入驻天开园的项目之一。一年来,天开园为园区企业提供人才引进、场景开放、创业奖励等多方面支持,构建了包括政务、科创、金融、商务等服务在内的一流科创服务生态。

近日,天开园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天开高教科创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这一政策是园区管委会在总结评估去年34条政策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形成的天开园政策2.0版本。升级后的政策对企业支持范围更广、支持力度更大、支持精准度更高,全力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打造成果转化新高地

“作为一种超级吸附剂,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性能约为活性炭的10—20倍,是前沿热点研究材料。”今年3月,在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全球首次吨级量产发布会上,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耀科新材料(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耀科)创始人张振杰告诉记者,目前这种新材料的市场需求约千亿美元。然而受限于传统合成方法,业内合成单次产量还停留在毫克级。

张振杰首创的熔融绿色合成技术攻克了这一难题。作为天开园首批进驻企业之一,耀科将熔融绿色合成技术应用于生产,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便使企业实现“拔节生长”。

“我们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进行各种资源的对接和植入。比如提供应用场景开发、量产工艺验证、上下游对接、产业发展规划等服务。”天津天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科技服务部部长迟恒烜介绍,“我们联合天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协作中心以及知识产权评估机构、运营机构,帮助企业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为初创企业快速成长保驾护航。”

一年来,天开园与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在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机构引入、知识产权服务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同时,通过引进启迪孵化器、执信孵化器等专业孵化机构,天开园吸引了一批高水平成果来此孵化、转化。

在天开园发布的政策2.0版本中,加快成果转化体系再次升级。园区出台的28项政策措施聚焦支持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支持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支持科技企业快速成长、支持各类机构集聚赋能、支持各类平台竞相发展5个方面。

政策注重提升成果转化能力,特别完善了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支持体系,将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政策支持范围由高校延伸至科研院所。

天津市科技局局长、天开园管委会主任朱玉兵表示:“我们致力于打通堵点、拓宽转化渠道,出台了‘鼓励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转化’‘支持园区企业开展高价值专利布局’等政策,着力提升园区转化能力,激发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

培育企业发展新沃土

5月13日,一场低空经济领域成果发布会在天开园召开。中国铁塔(天津)科技创新中心发布了国产化民航大数据成果。

“此次发布的国产化民航大数据成果包含ADS-B国产化设备以及航空大数据国产化平台。”天津铁塔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春华介绍,两者结合可实现航空数据国产化,加快推动民航监测核心设备国产化进程,为国家航空数据安全保驾护航。

“围绕生命科技、智能科技、低碳科技等领域,我们计划举办11场发布会,将梳理出的40余项天开园创新产品呈现出来。”天津天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杨说,“发布会邀请了一些央企、国企及产业链‘链主’企业参加,形成有效对接,帮助产品找到优质的应用场景,形成更多未来发展的可能。”

像这样服务企业的活动,天开园一年要举办近600场,包括各类赛事、论坛、沙龙、路演等。天开园为园区企业提供人才引进、场景开放、创业奖励、贷款贴息等多方面支持,吸引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落地。

据悉,目前天开园新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企业1700余家。

天开园政策2.0版本更加注重企业发展提质增效,在商业规划、融资租赁、数字化转型、投资奖励等方面全程陪伴,给予企业全方位支持,打造企业从初创到上市的全周期成长赋能支持。

“新政策加大了对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快融资进程,提升市场竞争力。”朱玉兵介绍,尤其是在企业重点关注的应用场景开发方面,新政策增加了对市场开拓机构和专业人才的奖励,助力企业快速发展。

此外,为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走深走实,新政策将对高校运营机构、校友等主体的支持政策由天津市扩大到京津冀地区,吸引北京、河北高端创新资源到天开园落地发展。

构建科创服务新生态

科研成果产业化是一个涉及市场、资金、管理等若干方面的系统工程。

在天开园内,有一支50亿元规模的母基金。这支基金由九安医疗、海河产业基金、天开集团、天津大学北洋教育发展基金会与海棠创投基金共同设立。该基金兼具投资子基金和直投项目功能,充分利用天津大学的科教资源、海棠创投的基金管理经验等引导优质项目与科创成果在天开园转化落地。

母基金合作方之一、天津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毅说,应该让科学家、投资家、创业家合作,用“三驾马车”拉动成果转化。

为了支持这个系统工程,天开园引入200余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各类基金总规模达到63亿元。

此次天开园政策升级,金融也是重点之一。

天津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武岳介绍,新政策推出“支持在天津区域性股权市场设立天开园科创板块”等,加快培育上市潜力企业;通过“设立创投机构、创投基金一站式服务窗口”等政策,吸引创投资本和金融机构入驻;实施“国有创投基金投资园区科技企业,可按照相关规定签订协议,股份转让按照协议约定执行”等政策,引导国有创投和担保机构服务园区企业。

为调动科研人员的创业热情,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天开园还推出一系列人才政策。园区实施“科创企业评职称”专项服务,坚持“谁用人、谁评价”,实行“一企一评”、企业家“一单举荐”、代表性成果“一票决定”等模式,为天开园重点企业研发团队提供职称评审“直通车”服务。2023年,天开园认定了56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此次政策升级,新增了对科创服务人才奖励,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创业导师、法律顾问在园区开展技术交易、战略咨询、专利导航、市场开拓等活动。”天津市人社局副局长郑巴音介绍。同时,升级政策重点加大了对高端创业人才的奖励力度。相关举措为天开园内投资创办企业的创业领军人才和在天开园企业全职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提供了综合奖励支持以及房租补贴、子女入学等政策优惠。

科技日报:https://app.kjrb.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43026.html?isDigital=true&isShare=true

(编辑 刘延俊 贾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