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人民日报:让文物在“光影”中焕发新生

      2024-09-24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物承载着漫长的岁月记忆,如今,每逢节假日,去博物馆与文物来一场时光对话,已然成为公众文化生活的常态。而在文物展示的过程中,照明的作用不容忽视。

“不仅要照亮展品,还要避免对文物造成损伤。”党睿教授是天津大学建筑技术科学青年学术带头人,也是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多年来致力于解决中国文物照明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并开展实践技术创新。目前,党睿团队的照明技术已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数十家重点文博单位进行了实践应用,大幅提高了文物的保护和展示效果。

“中国文物存量大且价值高,非常精美又极其脆弱。”党睿说,如何在实际照明中最大程度降低文物损伤,并利用“光”将文物之美呈现给观众?这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了解决文物保护和效果提升这一矛盾且复杂的难题,自2011年起,党睿带领团队开展了贯通式研究,解决中国文物照明重大需求背后保护性照明理论、展示性照明理论两项核心科学问题,研发出光谱调控技术并研制成新型光源产品,建立了“理论-技术-产品”创新体系。

团队在揭示内在机理、创建评价指标、构建数学模型等理论成果基础上,针对百余种中国文物材料分别建立了满足展示要求的最低损伤光谱数据库,研发出基于文物材料特点的光谱调控技术,这项技术能够根据每件文物的各种材料组成自动计算并生成相匹配的最优光谱。

“书画、彩塑、唐卡等中国文物的色彩和细节丰富,对照明的展示效果有着极高要求。但同时它们属于最高光敏感等级,吸收光源能量后非常容易发生褪色和开裂等不可逆的永久性损伤。”党睿说。

经过多年研究,他带领团队将研发的光谱调控技术作为控制算法,与硬件系统进行创新融合,研制出了光谱可调型 10 芯片 LED照明装备,通过智能化调整 10 波段芯片发光比例进行最优光谱的真实输出,利用一套装备满足了不同文物的照明保护和展示需求。

为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党睿团队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完成了技术转移,实现了装备的产品化生产,并将产品出口到缅甸国家博物馆、文莱国家博物馆、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等 20 家保存有东亚文物的国外博物馆,通过自主创新显著提升了我国文物照明科技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人民日报: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46671674-500005773005

(编辑 赵晖 安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