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央广中国之声:77岁的他,让世界“看见”中国建筑

      2024-10-09       

本站讯(记者 孔颖 杨煜 摄像 康毅 周玉瑾)故宫、圆明园、天坛、颐和园等古建筑是由谁设计的?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能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源于一个团队多年的努力。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先生》今天播出:《王其亨:为中国古建筑找回话语权》。



人物名片

王其亨,1947年出生于河南博爱,著名古建筑学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在中国古建筑测绘、明清皇家陵寝与园林等方面研究成果丰富。他曾主持完成近百项世界文化遗产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的文物保护项目,涉及测绘研究、修缮设计、复原设计及保护规划等内容,40多年来带领团队搜集、整理、解读“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近两万件,并推动其于2007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智慧以及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价值与贡献,得到世界承认。

为了不让中国建筑在世界“失语”

他决心研究“样式雷”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故宫、圆明园、天坛、颐和园等古迹人流如织。这些如明珠般璀璨的古代建筑是谁设计的?

这个问题放在十几年前,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可如今,随着王其亨及其团队的不断努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给出答案——样式雷家族

所谓“样式雷”,是清朝八代传人供职清廷样式房、200多年间主持设计皇家各类建筑工程的雷氏家族专称。

其实,发现“样式雷”设计之前,王其亨就已经下定决心,不能眼看着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失语”

△《雷氏大成宗族总谱》 来源:国家清史编纂工程项目《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族谱校释》

那时的王其亨,还只是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学习西方建筑史时,他发现古埃及的建筑历史比中国建筑史早,留下的建筑规模也比中国大。“古埃及建筑一个柱头上可以站上百人,我们哪有这样的东西?”作为中国人,王其亨觉得很失落。

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建筑学者的心目中,被整个东亚范围奉为圭臬的中国建筑不过是发源早、但影响力小的次要分支。王其亨不服气,中国古代建筑就没有设计理念和美学原则吗?于是,他把硕士论文研究课题定为“清代陵寝地宫研究”。

然而这个题目太过“冷门”,文献档案也少得可怜。怎么办?王其亨直接来到清东陵进行测绘,没想到这次测绘给他带来的触动,用四个字形容就是——“振聋发聩”

103F2

在王其亨看来,清代宫廷建筑设计“天衣无缝,神来之笔”。“清宫里的步移景移,每一个程序都明显经过精确的设计。我们学西方建筑,设计不出这样的东西。”

王其亨当时就意识到,这样的建筑应该有图纸,后来发现的确如此——营造学社在20世纪30年代收藏了“样式雷”图。这是王其亨与“样式雷”的初遇。

B804

△“样式雷”中的正阳门箭楼立样

爬40多年的房子 整理万件图档他让“样式雷”进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执掌皇家建筑设计机构“样式房”的雷氏家族,曾设计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十三陵、清东陵等知名古建。可以说,目前我国六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打上了“样式雷”的烙印,并留下了近两万件设计图档

然而,自1930年起,这些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就散落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处,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直到王其亨决心投入“样式雷”建筑研究,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查询资料,才发现图档数量极其庞大。

不仅如此,图档长时间没人动过,图上也经常没有明确信息,王其亨必须根据文献、根据实测,一张一张鉴定,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工作量巨大。

当年王其亨的研究生补助只有1块8毛钱,研究经费也有限,他只能因陋就简,日子过得异常简朴。他住在朝阳门外的一个小旅店里,每天饭盒里装两块油饼,就在国家图书馆借书、查文献,晚上9点闭馆前不出来。

我后来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在这儿连续干一个礼拜,最后饿得面黄肌瘦,也不修边幅,人家都说是疯子。然后饿得受不了了,回到学校吃得便宜一点,一个礼拜以后又去了。”

C9AC

左一为年轻时的王其亨

不仅如此,他还要一边搜集、查找“样式雷”图档,一边做古建测绘、还原建筑工程细节。起初王其亨没有团队,常常孤身一人,肩上扛着测绘仪器去现场。

那些年,王其亨的生活大多被收集资料和做研究填满,在他的回忆中,外出进行古建测绘,成了一家三口难得的团聚时光。

王其亨回忆说,家人一直非常支持他的工作。“单位有探亲假,太太就带着女儿来,在地宫帮我拉皮尺。女儿年纪小,但起码会报数,太太帮我记乾隆地宫当时有多少块石头。”

40多年间,王其亨带领团队将样式雷家族散落在全国乃至日本、美国等世界各地的资料一点点搜集回来,研究整理出了万件“样式雷”图档。师生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爬房上梁,上高山、探地宫,获得了大量明清时期皇家建筑的测绘数据,令“样式雷”图档研究如虎添翼。慢慢地,一个活生生的样式雷家族从尘封的档案记录中走了出来。

王其亨笑称,“我爬了40多年的房子,清东陵、清西陵、十三陵,全是我带着学生爬房子画出来的。爬房子测绘不可能有第二个人超过我。”

177F6

△王其亨和学生们在测绘现场

2007年,“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中国建筑作为人类智慧资源的不朽价值,在那一刻终于得到世界的认同和尊重。

论及当时的心情,王其亨说“很兴奋”,但在他看来,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上“失语”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样式雷’解决了一部分,但是研究的人太少,我研究的东西就交代给后人了。”

159C6

△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做研究如福尔摩斯破案”

梦想和探索之乐让77岁仍站在讲台

一张张图档、图纸背后,凝聚着王其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心血,如今再提起“样式雷”,他依然是滔滔不绝、乐此不疲。王其亨说,这些珍贵图档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瑰宝,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王其亨在天津大学给学生们讲授了40多年的古建筑和“样式雷”。如今已经77岁的他,依然充满激情与活力地出现在讲台上。对他而言,虽然研究需要大量投入,但就像福尔摩斯成功地解决一个又一个案子,这种解决问题的快感是让他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

DCE8

△给学生们上课的王其亨

在外人眼里,王其亨是一个并不太懂生活的人。听学生们说,采访当天他所穿的浅色棉麻衬衣,已经算得上是先生最体面的衣服了。他平时的生活简单至极,除了查资料、做研究,其他文娱活动一概没有。

他不买衣服,常年不穿袜子,洗澡只用肥皂,省下来的钱都用来买书,搬家的时候他搬了5卡车书。王其亨今年6月刚做了心脏手术,即便有意识压缩工作量,但他依然保持着每天凌晨一两点睡,四点多就醒来的作息,“静不下来,脑子不停地想问题”

107D6

△在测绘现场的王其亨(右一)

所谓一家“样式雷”,半部古建史。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学习乃至从事“样式雷”和中国古建筑研究。

当被问到取得现在的成就,是否已经知足了时,王其亨点点头、又摇摇头。他笑着说,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追寻古人的足迹,在潜心研究中与古代建筑隔空对话,让世界了解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是他毕生的心愿和梦想

也正是这种通过分享激发重新思考的状态,策动他继续站在讲台上。“人天天处在这种状况,就不会为名发愁,为利益发愁,为生命的短暂发愁。”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孔颖。王其亨先生今年刚经历了一场心脏支架手术,采访前我一度担心他的身体情况。然而,当我坐在他面前时,所有的忧虑都烟消云散了。当说起中国古代建筑独特魅力时,他会滔滔不绝地分享自己的见解与感悟;而聊到那些追捧西方建筑而贬低中国古建的言论,他则紧握双拳,情绪激动到声音颤抖。

网络上有人称他为“风水大师”,面对这样的称谓,他淡然一笑,在他眼中,风水并不是单纯的迷信,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哲学之中,是中国人建筑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建筑观念与山水紧密相连,通过把握空间和尺度,实现了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采访中,先生常常自嘲,说自己是个怪人,一旦认定了某件事情,就会不顾一切地坚持到底。可也正是这份执着与坚持,让他在过去的40多年里,在石瓦之间探寻古建奥秘,于岁月深处守护不朽文明。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https://mp.weixin.qq.com/

(编辑 张华 贺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