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当前如何建设创新浙江新模式,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30日,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浙江国际创新设计与智造研究院院长顾佩华在未来技术与创新工场开放日活动给出答案:建设未来技术与创新工场,构建产业人才共育互通新模式。
未来技术与创新工场开放日活动现场。王迎 摄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2035年中国式现代化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今年,浙江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如何助力建设创新浙江?在顾佩华看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是实现创新浙江发展新模式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举措,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各方共同努力。其中,政府要在构建创新生态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型高校地方研究院要承担培养、吸引人才,产出成果,支持产业创新发展的作用。
海外创新国家和地区的案例为创新浙江的建设提供了启示。2023年,瑞士人均GDP达99994美元,当地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协助初创企业、大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合作。同年,新加坡人均GDP84734美元,初创企业数量达到45000多家,具有最好的教育系统之一。而硅谷2023年人均GDP达133000美元,据统计,从2006到2017年斯坦福校友创办了1127公司。
“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但研究型大学比美国少,地方企业创新技术研发和工程技术人员培训需要科技机构支撑,以实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顾佩华表示,在制造时代,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科技研发和创新人才是关键,这需要未来技术与创新工场探索服务浙江的新模式。
未来技术与创新工场揭牌。主办方 供图
当日,未来技术与创新工场正式揭牌,该工场以研究型大学的地方研究院或其他科技机构为基础,集成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高校内外国家与地方重点实验室、各类科研实验室、工程中心、创客空间等功能,服务地方创新发展需求,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汽车底盘轻量化研发及应用联合实验室同步揭牌,将汇聚各方优势资源,协同攻克汽车底盘轻量化难题,推动成果转化,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一位民企负责人表示,在未来技术的浪潮中,企业只有加强合作,整合资源,才能抓住发展机遇,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应对挑战。
天津大学浙江国际创新设计与智造研究院和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约。主办方 供图
现场,天津大学浙江国际创新设计与智造研究院与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德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深度战略合作。据介绍,未来各方将深度挖掘核心优势,在科技创新前沿阵地紧密协作,共同攻克行业技术壁垒;深化关键领域人才自主培养,打造适配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梯队;在成果转化核心环节协同发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
原文链接: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4593557hemkwwsdf.shtml
(编辑 焦德芳 王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