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桥头堡”,无数科研成果在这里诞生。在探索未知、发明创造的研发活动中,可能产生各类不可预期的风险事故。因此,实验室安全保险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推广刻不容缓,这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意义重大。
作为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讲席教授杨全红,为创新型实验室戴上保险“安全帽”是他这几年一直关注的问题。聚焦覆盖实验室活动全流程的安全保险定制、推动强制性的实验室安全责任险,杨全红连续两年的提案受到有关部门关注和重视。在他的推动下,中国人寿财险天津市分公司开发了全国首单“实验室一切险”,已于 2024 年 4 月在天津落地,被推选为第五届全球保险科技大会重磅成果。
“在我的愿景中,专属性、强制性、公益性、普适性是实验室安全保险的四要素,深化其内涵、拓展其外延,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对创新活动中安全保险的认识,推进像汽车交强险一样的强制性实验室安全保险的落地,是我未来几年履职的重要任务。”杨全红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
专属性解决“有险保”的问题,即明确实验室安全保险是对进入实验室从事创新探索和科研活动的人、财、物的一种保障。杨全红介绍,传统科技强国为实验室设立了很高的准入门槛,保险公司为实验室安全量身定制了专属险种,安全保险成为进入实验室的必要条件。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非常活跃,赋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呈迅猛发展态势。虽然支持创新活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但专属的实验室保险产品在“实验室一切险”之前还是空白。
强制性解决“必须保”的问题,即逐步推进实验室安全保险成为强制性保险,开设实验室的前提就是要有实验室安全保险,要像汽车交强险一样,为科研活动兜底。杨全红曾提交了《关于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强制性实验室保险制度的提案》,提出从制度角度明确将实验室安全保险作为强制性保险的建议。“我的提案得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高度认可,总局还派人专程到天津与我进行深入探讨。目前各方一直在努力推进相关法律,特别是上位法的研究。”杨全红说。公益性解决“保得起”的问题,即希望实验室安全保险能够覆盖更多的科研工作。“做到公益性,关键是要解决好‘钱从哪里出’的问题。
公益性不是做慈善,不能让商业保险公司做赔本买卖,不然不可持续。建议明确科研项目有保险费的支出条目,同时由政府部门成立专项基金,保险公司在商业可持续的范畴内适度降低费率,科研主体自身承担一部分费用,通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实验室安全保险发展。”杨全红表示。
普适性解决“能保谁”的问题,即进一步扩大实验室安全保险的覆盖范围,从高校和科研院所扩展至所有从事科研创新的实验室。“像华为、宁德时代这样的企业能够快速发展,是因为他们有一支强大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科研团队。所以,实验室安全保险也应该扩展到企业的创新实验室当中,为更多的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编辑 赵晖 梅羽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