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津云:热点话题——培养非遗专业人才 赓续传承文化基因

      2025-03-21       

本站讯 成立于2001年的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是我国最早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的单位之一。冯骥才先生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始终关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23年来,冯骥才先生及其学术团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整理、学术研究和科学保护工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专业人才,形成了众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与理论建树。徐晨蕾是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一名博士生,她的深耕方向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趣味横生

自2019年兰州大学本科学习结束后,徐晨蕾便进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一头扎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我的本科专业是视觉传达设计,因为专业的原因,在那时我就开始接触传统民间文化,便也爱上了它。”徐晨蕾说,她的本科毕业论文写的是布老虎。

布老虎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2008年,布老虎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布老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单。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会有一只布老虎当玩具,可如果不是因为学习的原因,我根本不知道,原来看似简单的一只布老虎,竟然有那么悠久的历史以及那么多的表现形态。”徐晨蕾说,从那时开始,她就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浓厚兴趣,也想更深入地去了解它、挖掘它、保护它。

自小就是“学霸”的徐晨蕾在兰州大学学习的4年时间里,先后取得了艺术学学士和应用心理学学士双学位。以她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选择一个就业空间更广阔的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或是找一份高薪工作都不是难事,但是徐晨蕾偏偏选择了一个“偏门”的专业继续深造。“在当时,还没有非遗学这个专业,我的很多同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基本都止步于民间技艺,所以那时我的选择在同学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徐晨蕾说,在决定专业时她也犹豫过,不过最后还是依从了自己的兴趣爱好。2019年9月,徐晨蕾正式成为天津大学冯研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她的专业是民间美术,研究方向就是中国木版年画。

“从硕士至博士期间,导师冯骥才教授及其学术团队依据我的学习背景和研究兴趣,制定了具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为使我具有多维知识应用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开始从书屋案头到中外田野课堂,对我进行跨学科、跨校培养。”徐晨蕾说,攻读博士学位后,她延续了硕士研究生期间对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研究,还有幸参与了导师团队关注的“中国非遗海外档案”的挖掘整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奥妙无穷

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年画的代表,在中国民间文化和天津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挖掘、抢救、保护杨柳青木版年画,对天津地区民俗文化及北方年画乃至中国美术发展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木版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早在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便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来到津韵浓郁的古文化街,走进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等特色店铺,对天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重要要求。

“杨柳青木版年画种类多、技巧复杂,在历史上、国际上的影响都很大。”徐晨蕾说,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她的主攻研究方向就是以杨柳青木版年画为代表的中国民间年画,而到了博士生学习阶段,她的研究方向从中国民间年画延伸到俄罗斯木版年画上。

2024年6月,在天津大学研究生文理拔尖创新奖励计划的支持下,徐晨蕾远赴俄罗斯开始短期访学。在访学期间,徐晨蕾不仅参与了国际学术研讨会议,接触到广泛的学术资源和多元研究思想,还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信息和经验。

“俄罗斯是中国年画收藏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系统研究中国年画的国家。一个世纪以来,俄罗斯学者一直把年画作为研究中国文化的样本和破译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切入点。”徐晨蕾说,此次访学的目标,一方面是探索并追寻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即俄罗斯收藏的中国年画及其收藏者的相关资料;另一方面,是在异国风情中感受中俄文化差异。

在访学期间,徐晨蕾搜寻到涉及汉学研究、年画研究、其他民俗研究等方面图文文献资料200余条。其中,斯坦因从敦煌“盗走”的唐代《解梦图》、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代染色剪纸和剪纸图样、末代皇帝溥仪有关中国传统的绘图手记、1625年西班牙旅行家的明代中国旅游攻略,以及汉学家阿理克《中国日记(俄文全本)》和《中国年画:旧中国的精神生活》等,都十分珍贵。

“某种程度上来说,俄罗斯学者比我们更早地认识到中国年画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徐晨蕾说,通过这次俄罗斯访学,她不仅深刻感受到中俄两国在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方面的深厚历史渊源,以及俄罗斯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执著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此外,他们在年画研究领域的深耕细作,也让她深受启发。

非遗学学科前景远大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座谈会,冯骥才先生以“建立国家非遗保护的科学体系”为题作了专题汇报,系统阐述了“科学保护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的观点,明确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建立成为独立学科的意见,得到高度重视。

2021年3月,教育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推动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增设硕士点和博士点”。

202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天津大学自主设立我国首个非遗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的正式设立,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人才培养进入了高层次专业化的全新历史阶段。2022年9月,在徐晨蕾以博士新生身份重返天津大学校园的时候,冯研院也迎来了非遗学学科首批硕士研究生。看着越来越多的学弟学妹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工作中来,徐晨蕾感到由衷的高兴。

冯骥才先生在《非遗学原理》中写道:“目前,非遗学学科虽属初创阶段,向前展望,它一定是一个前途无量、具有宏大和深远发展空间的学科。”他鼓励学生,要在非遗学这个“深不见底、浩无际涯”的大学问里,扑下身子,脚踏实地。

“今年6月,我就将结束博士生的学习,未来,我会一如既往地在非遗学这个领域持续深耕、创新探索,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徐晨蕾说。

原文链接:https://www.app2020.tjyun.com

(编辑 焦德芳 应紫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