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津云:热点话题——非遗研究走进高等学府 助力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2025-03-21       

本站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双向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已经成为普通高校的本科专业,这标志着非遗学被纳入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系统。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非遗保护专业。

非遗学科具有鲜明的跨学科属性,需要民俗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非遗研究专家马知遥认为,非遗学科建设应注重学科分工与学术协同,通过构建非遗学科共同体,促进知识的共享与创新。同时,非遗学教育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非遗人才,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新路径

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天津已形成国家和市、区三级非遗名录体系。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9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57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2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2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82名,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48名。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马知遥致力于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多年,目前是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培计划项目之天津大学的负责人,主要研究民间布老虎、葫芦雕刻、面塑及木雕等民间传统工艺的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他在天津大学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非物质文化遗产导论课、民间风俗等课程,培养非遗研究相关的专业人才。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文明的独特魅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欢迎。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加有序,我国建立完善了多项制度,其中包括推动非遗学科建设,全国已有21个本科院校设立非遗保护专业。”马知遥介绍说,近年来,天津市开展了非遗研究基地的建设工作,命名了10个高校非遗研究基地。其中,天津大学2023年成立首批5个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2021年,该校“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中心”成为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伯礼院士领衔的天津中医药大学及天津科技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均成立了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多所院校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非遗研究力量雄厚。“例如,天津大学的非遗学科建设致力于非遗学理论建构、教研方法建设、学科交叉融合等多方面的工作。召开了以非遗学学科建设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论坛,建立了我国首个专业的非遗学网,系统编写非遗学教材,连续承担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旅游部委托课题。”马知遥说道。

多元化传承激发非遗现代活力

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火”了起来,而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方式,让非遗“活”起来,促进非遗薪火相传,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也势在必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漫长的时间里,经过一代代传承人不断实践淬炼才形成并定型的。但正因为修习传承的困难,很多技艺已经处于难以为继的边缘。同时,从近些年非遗保护的现状看,相当一部分从事非遗保护的人员身处基层文化单位,普遍存在着年龄较大、学术水平较低等情形,难以完成非遗保护过程中的知识性较强的工作。”马知遥说,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需要走规范化、学术化的道路,这也正是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的意义所在。他表示,依托高校相关学科专业构建非遗项目传承体系,能解决传承人群学历偏低的问题,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和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青年人关注非遗。而将非遗项目传承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借助体系化、建制化建设,还能够激发社会公众对非遗传承的热情。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培训计划,是由文化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起,具有全国性质的传承人培训计划。天津大学从2018年进入高校研培名单,承担了一共9期非遗传承人的高级研修和培训任务。“通过近6年的观察和统计,我们发现最初来培训的传承人,年龄大多是五六十岁。随着研培工作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研培班。这说明,通过各方努力,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已经吸引了很多年轻学子和越来越多的年轻手艺人,自觉地传承和保护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动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中,使非遗传承乏力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缓解。”马知遥说。

把非遗研究纳入高等教育范畴,一方面,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可以借助现代教育体系。目前,全国多家高校已经开设了本科的非遗学专业,甚至开设了非遗学硕士和博士专业。这些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可以根据本地的非遗特色,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非遗资源,基于市场和未来的非遗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并综合考虑今后学生的就业和专业发展前景,设置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非遗产品开发和现代设计理念结合是非常必要的,非遗如果还是过去的那种传统的样式、图案,有可能会无法吸引当代消费者。特别是一些工艺美术类的非遗项目,要走向小而美、小而精的发展之路,把现在这些创作设计理念加入传统的非遗项目中,让非遗插上翅膀,走向更多的消费者。这是未来非遗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也是必然趋势。

非遗研究未来可期

我国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对人们家国情怀的培养、中华美德的培养,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对整个国民精神的涵养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生活中,非遗项目可以在扶贫工作中、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非遗是来自民间的智慧,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让更多的普通人掌握一些非遗项目的技能,一方面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帮助普通的从业者掌握一种谋生手段,从而就业或创业。而高等学府开展非遗文化研究,必将发挥高校非遗学科、人才、平台等资源优势,加大在非遗学科建设、非遗人才培养、非遗传承传播等多方面、多领域开放共享力度,从而推动非遗文化研究与保护工作有序推进。

通过多年来对非遗文化的探索,马知遥还表达了自己对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新观点:“中国应该有一个新职业出现──文化遗产的中介队伍或者经纪人队伍。非遗项目有着相当庞大的数量,这么大的体量本身就已经形成了文化产业中的内容产业,如果没有懂得非遗知识的人作为经纪人或者中间人出现,单靠非遗传承人自己去经营这些作品,那是非常困难的。”他表示,非遗传承人既要创作生产,还要宣传、售卖,精力是不够的。在商业化链条上,它需要更多精细分工,不同工种都是术业有专攻,要把整个平台打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完善的产业循环,促使非遗保护更好落地,真正实现活态传承。而这样的专业化队伍,也需要通过有专业的非遗文化研究基础的人才去实现。

原文链接:https://www.app2020.tjyun.com

(编辑 焦德芳 应紫瑜)